方劑組成解釋
「生薯藥羹」方劑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薤白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而導致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薤白能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薤白還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胸痺、心痛、脅痛等症狀,薤白能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疼痛。
因此,「生薯藥羹」方劑中加入薤白,旨在通過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和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改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胸痺、心痛等症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薯藥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下焦虛冷,小便多數,瘦損無力」,其病機為下焦陽氣不足,腎氣虛寒,導致固攝無力,膀胱失約而多尿;長期則因精微流失而形體消瘦、氣血虧虛,故見倦怠乏力。此方以溫補下焦、固澀縮尿為主要方向,兼顧脾胃之氣,改善虛損狀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薯藥(山藥)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腎經。
- 作用:
- 健脾補腎,益氣養陰,能改善「瘦損無力」之虛損狀態。
- 兼具收澀之性,可固攝下焦,減少小便頻數。
- 古代用生品,取其生津益氣之效更著,尤適於氣陰兩虛兼下焦不固者。
薤白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心、胃、大腸經。
- 作用:
- 溫通陽氣,散寒行滯,針對「下焦虛冷」之寒象,助陽氣布達。
- 雖主入上中焦,但其辛溫之性可間接溫暖下焦,配伍山藥則能引藥溫攝兼顧。
- 《本草綱目》稱其「治泄痢下重,能溫下焦」,與山藥相配,一補一通,調和氣機。
豉汁(淡豆豉汁)
- 性味歸經:甘淡微苦,性平,入肺、胃經。
- 作用:
- 作為煎煮媒介,能調和藥味,使羹易於服食。
- 輕宣鬱熱,防溫燥太過,兼顧中焦運化,助藥力吸收。
配伍邏輯
- 溫補固澀:山藥補脾腎之虛,收澀津液;薤白辛溫散寒,助陽化氣。兩者相配,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 標本兼治:山藥治本(補虛),薤白治標(散寒),豉汁調中,共奏溫下焦、縮小便、增氣力之效。
適用場景推論
此方適合「虛寒型」尿頻,常見於年老或久病者,症見小便清長、夜尿多、腰膝酸冷、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弱。若兼濕熱或陰虛火旺者則非所宜。
總結:此方以簡馭繁,通過健脾溫腎、通陽固澀,恢復下焦氣化功能,體現古代食療「藥食同源」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生薯藥半斤(切),薤白半斤(去須,切)。
上於豉汁中煮作羹,如常調和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生薯藥羹,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生薯藥半斤(切),薤白半斤(去須,切)。 主治:下焦虛冷,小便多數,瘦損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