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小豆方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行氣消脹: 青小豆性寒,善於利水消腫,但對於脾胃虛寒、氣滯不暢者,可能加重症狀。橘皮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消脹、理氣健脾的作用,可以中和青小豆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並促進水濕代謝,增強療效。
- 健脾和胃: 橘皮不僅行氣消脹,還有健脾和胃的功效。青小豆利水消腫,同時也可能造成脾胃虛弱,橘皮的健脾作用可以緩解這種情況,使藥效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小豆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便不通,淋瀝」,屬中醫「淋證」「癃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濕熱下注、氣化不利,或三焦水道壅滯所致,表現為小便短赤、澀痛,或排尿困難。方以青小豆為君,配伍冬麻子、陳皮,意在清熱利尿、通淋化滯,契合濕熱蘊結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青小豆(半升)
- 性味甘涼,歸心、小腸經,古稱「通利小便,除煩熱」(《食療本草》)。
- 其利尿之效,可能與富含鉀離子促進水分代謝有關,符合「淡滲利濕」之治法。
冬麻子(3合,搗汁)
- 即火麻仁,性味甘平,質潤多脂。《藥性論》載其「滑利下行,通淋瀝」,藉其潤滑之性助水道通暢。
- 搗汁使用,取其清浮上之氣,兼能潤腸,使「肺與大腸相表裡」而宣降水氣。
陳橘皮(1合,末)
- 辛溫理氣,燥濕化痰。《本草綱目》言其「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此方取其辛開苦降,調暢三焦氣機,助冬麻子、青小豆行水之力。
配伍思維與方義
- 清利結合:青小豆清熱利尿為主,冬麻子潤滑為輔,佐陳皮理氣防壅滯,形成「清→利→行」之序。
- 氣水同治:水停必兼氣滯,陳皮醒脾理氣,助氣化則濕自化,暗合「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之理。
- 劑型特點:冬麻子搗汁煎煮,既保留油脂潤滑之性,又避免全方過於寒涼傷胃,體現古人「去性取用」之智。
推測治療原理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調節水液代謝:青小豆促進尿液生成,冬麻子調節腸道滲透壓間接減輕水腫,陳皮改善腹腔血液循環,協同緩解尿道壓力。
- 緩解局部炎症:青小豆所含皂苷類成分或抑制尿道黏膜發炎,減輕「淋瀝」不適。
- 神經調節:冬麻子脂肪酸可能影響腸道神經叢,反射性調節膀胱平滑肌收縮。
總結
本方為藥食同源之簡效方,以通利三焦、分化濕熱為核心,針對濕熱輕症或病後餘熱未清之淋證,體現古人「以滑養竅」的直觀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青小豆半升,冬麻子3合(搗碎,以水2升淘,絞取汁),陳橘皮1合(末)。
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熟。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小豆方,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青小豆半升,冬麻子3合(搗碎,以水2升淘,絞取汁),陳橘皮1合(末)。 主治:小便不通,淋瀝。
青小豆方,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三引《食醫心鑑》。 組成:青小豆半升,冬麻子1升(微炒),生薑1分(切),白米半升。 主治:小便不通,淋瀝閉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