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橘湯

枳橘湯

ZHI J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0%
肺經 40%
胃經 18%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枳橘湯方中包含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 橘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枳橘湯常用於治療胸脘痞滿、食積不消、嘔吐泛酸等症,橘皮可以幫助緩解胃腸氣滯,促進消化。
  2. 行氣化痰: 橘皮能疏肝理氣,化痰止咳,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枳實、厚朴等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氣滯痰阻,達到通暢氣機、化解痰飲的效果。

枳橘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枳橘湯以枳實、橘皮為君藥,皆屬辛味燥性之品,易傷脾胃。生薑性溫,味辛,可解表散寒,又能和胃降逆,緩解枳橘湯的燥性,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2. 增強療效: 生薑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枳橘湯的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效。同時,生薑還有助於解表散寒,對於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胃脘脹痛、嘔吐,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橘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金匱要略》(註:實際為後世醫家化裁之方,原方為《金匱》之「橘枳薑湯」,組成略有差異),主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屬氣滯痰阻所致之胸悶、呼吸不暢。其病機關鍵在於「氣滯胸陽」,痰濕阻遏,導致胸中氣機升降失和,故見窒塞感與呼吸短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橘皮(陳皮,八錢)

    • 性味辛苦溫,主入脾、肺經,為理氣要藥,長於「行滯氣、化痰濕」。本方重用橘皮,意在暢通胸膈氣機,兼能燥濕化痰,針對「氣塞」之核心病機。
  2. 枳亮(枳殼,一錢半)

    • 性味苦辛微寒,偏行「胸膈氣滯」,與橘皮相配,一溫一涼,協同破滯開結。枳亮輕用,取其「寬胸下氣」之功,避免過度降泄傷正,符合「胸痹宜通輕」之治則。
  3. 生薑(四錢)

    • 辛溫散寒,溫胃化飲,助橘皮宣散痰濕,兼制枳亮微寒之性。生薑能「通陽散結」,針對胸陽不展之病本,尤適於兼有寒飲嘔逆者。
  4. 加減:薑黃少許(氣鬱甚)

    • 薑黃辛散苦泄,活血行氣,針對氣滯兼血瘀者,增強破滯之力,但用量宜輕防燥烈。

組方邏輯與治則

  • 核心思路:以「行氣開鬱為主,佐以化痰散結」,緊扣「氣塞短氣」之標症,並未過度溫補或攻伐,體現「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旨。
  • 氣機調節:橘皮配枳亮,一宣一降,恢復肺脾氣機升降;生薑辛散,引藥上行胸膈,共奏「開胸痹、通陽氣」之效。
  • 引經藥運用:強調「審氣滯何部,以引經藥導之」,如上部加桔梗、中部加木香、下部加烏藥,靈活調整藥力所趨。

可能的延伸功效

本方組成簡潔,若病機相符(氣滯痰阻),亦可見於:

  1. 胃氣上逆:噯氣、脘痞,因方中橘皮、生薑能和胃降逆。
  2. 輕度痰嗽:痰白黏、咯吐不暢,橘皮化痰,生薑溫肺。
  3. 情志鬱結初起:胸脅悶脹,因枳亮、橘皮能疏肝脾之滯。

總結

枳橘湯體現「通陽泄濁」之胸痹治法,以行氣藥為君,佐辛溫散結,結構精當。其效強弱在於:

  1. 氣滯與痰濕孰重:痰重可增半夏,寒重可加薤白。
  2. 引經藥的精准搭配:如脅脹加柴胡,脘悶加厚朴,皆可擴展應用範疇。

此方為「標急治標」之劑,若久病本虛(如心陽虛衰),則需合入補益之品,非單方所能涵蓋。

傳統服藥法


橘皮8錢,枳亮1錢半,生薑4錢。鬱甚,加薑黃少許。
水煎,食遠溫服。須審氣滯何部,以引經藥導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胸悶胸痛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坐骨神經痛心內膜炎五十肩心律不整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背痛

相同名稱方劑


枳橘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橘皮8錢,枳亮1錢半,生薑4錢。 主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