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腎丸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行氣,消食化滯: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滯之效。腎虛常伴有脾胃虛弱,導致氣機不暢,食積停滯。橘皮可理氣行氣,助消化,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間接促進腎氣生化。
- 疏肝利膽,健脾益腎:橘皮具有疏肝利膽的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消化吸收。同時,橘皮還可健脾益腎,補充脾腎之氣,有助於改善腎虛症狀。
總之,橘皮在消腎丸方劑中,起到理氣行氣、消食化滯,以及疏肝利膽、健脾益腎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虛症狀,促進整體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消腎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主治功效
「消腎丸」主治「腎大小偏墜,疼痛」,即現代所稱的「疝氣」症狀,表現為腎囊(陰囊)單側或雙側腫脹偏墜,伴隨疼痛。此症多因寒濕凝滯、肝氣鬱結,或氣血瘀阻所致,病位與肝、腎經絡相關。
二、組成與藥物配伍邏輯
主藥與核心作用
- 肉桂、吳茱萸:溫腎散寒,助陽化氣。針對下焦虛寒之病機,溫暖肝腎經絡以緩解寒凝疼痛。
- 川楝子、青皮:疏肝理氣,行滯止痛。解決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疝痛。
- 馬藺花(醋製):活血散結,專治疝氣。古人認為其能「散結氣,利小腹」,醋製後增強入肝經之效。
輔助配伍
- 山茱萸、山藥:補益肝腎,固攝下元。防溫燥藥物耗傷陰液,並鞏固根本。
- 陳皮、木香、茴香:行氣和中,散寒止痛。協助主藥調暢氣機,尤以茴香為「疝氣要藥」,直達下焦。
酒糊為丸與引經藥
- 酒糊製丸:酒性辛熱,可增強溫通經絡之效。
- 鹽湯送服:鹽入腎經,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三、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溫腎散寒、疏肝理氣」為主軸,結合「活血散結」與「補益固本」:
- 溫通祛寒:針對下焦虛寒,肉桂、吳茱萸散陰寒之氣,改善局部氣血凝滯。
- 行氣解鬱:肝經環陰器,青皮、川楝子梳理肝氣,解其鬱滯,緩解腫痛。
- 標本兼顧:山茱萸、山藥補腎防脫,馬藺花專攻疝結,木香、茴香調氣止痛,共奏標本同治之效。
總結:「消腎丸」適用於肝腎虛寒、氣滯血瘀型疝氣,通過溫補與行氣並行,使寒散氣行,則偏墜自消。
傳統服藥法
山茱萸(去核)2兩,陳皮(去瓤)2兩,青皮(去瓤)2兩,山藥2兩,肉桂(不見火)2兩,川楝子(去核)2兩,馬藺花(醋煮妙香)2兩,吳茱萸2兩,木香1兩,茴香2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錢,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莖勃起不倒
相同名稱方劑
消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 組成:橘皮(揀淨)2兩(用巴豆14粒同炒至黑色,去巴豆,用橘皮炒末2兩)。 主治:腎大小偏墜,疼痛。
消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八。 組成:牽牛半斤(取頭末4兩,2兩炒熟,2兩生用),香附子(淨)1兩(半兩炒,半兩生用),川楝子半兩(半炒,半生用)。 主治:下部腎囊腫脹,攻擊疼痛。
消腎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五七引《經驗秘方》。 組成:山茱萸(去核)2兩,陳皮(去瓤)2兩,青皮(去瓤)2兩,山藥2兩,肉桂(不見火)2兩,川楝子(去核)2兩,馬藺花(醋煮妙香)2兩,吳茱萸2兩,木香1兩,茴香2兩。 主治:小腸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