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柴胡加生薑橘皮竹茹湯
XIAO CHAI HU JIA SHENG JIANG JU PI ZHU R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袖珍》卷一引《直指》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33%
胃經 16%
膽經 16%
脾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柴胡加生薑橘皮竹茹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和胃降逆: 橘皮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解鬱、降逆止嘔的功效。柴胡疏肝解鬱,但易於上逆,橘皮可協同柴胡疏肝解鬱,同時降逆止嘔,避免藥性上逆,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 調和藥性: 藥方中柴胡、黃芩等藥性偏苦寒,容易傷胃,橘皮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胃產生過大的刺激,提高藥物療效。
小柴胡加生薑橘皮竹茹湯中加入竹茹,主要有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 竹茹味甘淡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柴胡、黃芩等藥物容易引起胃氣上逆,而竹茹則能起到緩解嘔逆、止吐的作用。
- 清熱利膈: 竹茹還可清熱利膈,對於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小柴胡湯本身具有疏肝理氣、清熱解表的作用,加入竹茹更能增強其清熱解表的效果,促進病邪排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陽證咳逆潮熱」,屬少陽證兼見氣逆、痰熱之候。
- 陽證:指邪熱偏盛,病位在表裡之間,屬少陽病範疇。
- 咳逆:因少陽樞機不利,氣鬱化火,上逆犯肺;或胃氣失和,痰熱擾肺所致。
- 潮熱:少陽熱邪往來,或兼陽明鬱熱,表現為定期發熱。
此證為小柴胡湯證基礎上,兼見痰熱氣逆,故以原方和解少陽,再加降逆化痰之品。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小柴胡湯(基礎方)
- 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清泄半表半裡之熱。
- 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生薑(原方生薑):和胃降逆,調補脾胃,助少陽樞機運轉。
2. 加味藥物的協同作用
- 新生薑(加量):
- 增強原方生薑功效,溫中止嘔,散水氣,化解痰飲。
- 與半夏配伍,加強降逆作用,針對「咳逆」之氣機上衝。
- 橘皮(陳皮):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柴胡疏肝,協半夏化痰,改善氣滯痰阻。
- 竹茹:
- 甘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針對痰熱鬱結所致的咳逆、潮熱。
- 與黃芩協同清泄少陽鬱熱,兼製生薑、半夏之溫燥。
3. 全方治療原理
- 和解少陽為主:調節少陽樞機,解除往來寒熱。
- 兼顧氣機與痰熱:
- 橘皮配柴胡,疏肝理氣;
- 竹茹配黃芩,清化痰熱;
- 生薑、半夏強化降逆,使氣順痰消,咳逆自止。
- 標本同治:既解少陽本證,又針對痰熱氣逆之標,體現「和法」之靈活運用。
綜論
此方為小柴胡湯的擴展應用,適應少陽病兼痰熱氣逆之變證。透過加味藥物增強降逆化痰、清熱和胃之效,展現中醫「隨證加減」的辨證思維,符合「少陽為樞,調氣為要」的治法核心。
傳統服藥法
小柴胡湯加生薑、橘皮、竹茹。
每服1兩,水2盞,煎至1盞,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柴胡加生薑橘皮竹茹湯, 出處:《袖珍》卷一引《直指》。 組成:小柴胡湯加生薑、橘皮、竹茹。 主治:陽證咳逆潮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