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橘皮竹茹湯

新制橘皮竹茹湯

XIN ZHI JU PI ZHU R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7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0%
脾經 29%
肺經 29%
膽經 9%
胃經
脾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新制橘皮竹茹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胃氣上逆、痰濁阻滯引起的嘔吐,橘皮能有效緩解症狀,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
  2. 疏肝理氣: 橘皮還具備疏肝理氣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等症狀。在治療某些胃腸疾病時,配合其他藥物,能起到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新制橘皮竹茹湯中包含竹茹,主要是因為竹茹具有清熱化痰、止嘔降逆的功效。

清熱化痰: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經,可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對於熱痰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止嘔降逆: 竹茹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對於胃熱引起的嘔吐效果尤佳。

因此,新制橘皮竹茹湯中加入竹茹,可以有效清熱化痰、止嘔降逆,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新制橘皮竹茹湯中加入柿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柿蒂性寒,味苦澀,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胃氣上逆、脾胃不和所致的噁心嘔吐,柿蒂能有效抑制胃氣上逆,起到止嘔作用。
  2. 清熱化痰: 柿蒂亦有清熱化痰之效,能幫助清除肺熱、痰濁,與橘皮、竹茹等藥物配合,更能增強止咳化痰的作用,對於痰熱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新制橘皮竹茹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和胃降逆: 生薑味辛溫,具有降逆止嘔、和胃止痛的作用,可緩解橘皮竹茹湯所治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使藥效更加顯著。
  2. 溫中止寒: 竹茹性寒,橘皮略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薑溫中散寒,可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傷胃,使藥物溫和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新制橘皮竹茹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溫病學派,主治「陽明濕溫,氣壅爲哕者」。陽明濕溫指濕熱鬱阻中焦脾胃,氣機壅滯,上逆而為「哕」(即呃逆、打嗝)。濕熱膠結,阻遏脾胃升降,胃氣不得下行,反衝於上,故見呃逆頻作。本方針對濕熱偏重、氣機上逆之證,屬清熱化濕、降逆和胃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橘皮、竹茹

    • 橘皮(陳皮):辛溫行氣,理脾胃滯氣,化痰濕,專治「氣逆」。《本草綱目》言其「療嘔噦反胃」,能降胃氣之上衝。
    • 竹茹:甘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藥性論》謂其「主胃熱呃逆」,善解濕熱鬱蒸之痰火。
    • 兩者相配,一溫一寒,調和氣機,降逆化濕而不助熱。
  2. 臣藥:柿蒂、薑汁

    • 柿蒂:苦平,專降逆氣,《本草拾遺》載其「止哕氣」,為止呃逆要藥,直接抑制胃氣上衝。
    • 薑汁:辛溫,和胃止嘔,助橘皮宣散濕濁,制竹茹之寒性,防涼遏之弊。
    • 此二藥強化降逆之效,並調節全方寒溫平衡。
  3. 加減藥物

    • 竹瀝、栝蔞霜:針對痰火內盛,竹瀝清熱滑痰,栝蔞霜寬胸散結,增強化痰熱之力。
    • 桃仁:活血化瘀,用於兼見瘀血阻絡者,以通暢氣血之壅滯。
  4. 煎服法邏輯

    • 輕煎(水5杯煮取2杯)取藥性輕清,避免過煎使藥力沉降,符合「治上焦如羽」原則,尤適氣逆上衝之證。分次頻服,漸調氣機,中病即止。

全方核心:以降逆和胃為主軸,清濕熱、化痰瘀為輔,通過調暢中焦氣機,解除濕熱壅滯,使胃氣得降,呃逆自止。其組方結合了化痰(橘皮)、清熱(竹茹)、直降逆氣(柿蒂)三者之力,體現溫病學派「輕靈透解」與「標本兼顧」的用藥特色。

傳統服藥法


橘皮3錢,竹茹3錢,柿蒂7枚,薑汁3茶匙(衝)。
有痰火者,加竹瀝、栝蔞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溫服,不知再作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寒涼性,陰虛體質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新制橘皮竹茹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橘皮3錢,竹茹3錢,柿蒂7枚,薑汁3茶匙(衝)。 主治:陽明濕溫,氣壅爲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