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乳進食丸
XIAO RU JIN SH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消乳進食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助消化:橘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消積、健脾開胃之效。乳汁積聚,往往伴隨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橘皮入藥能理氣行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從而促進乳汁消退。
- 行氣疏肝,調暢氣機:橘皮入肝經,能疏肝理氣,調暢氣機。乳汁不通,往往與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有關。橘皮疏肝理氣,可使氣機順暢,乳汁流通,利於消退。
消乳進食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助消化: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消食之效。乳汁積聚,常伴有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生薑溫中散寒,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乳汁代謝,同時增進食慾。
二、 解表發汗,通絡活血:生薑亦具解表發汗、通絡活血之效。乳汁積聚,有時也與體內濕氣、瘀血相關,生薑可促進汗液排出,散寒通絡,化解瘀血,有助於乳汁消散,恢復正常生理功能。
主治功效
消乳進食丸主治功效分析
消乳進食丸,出自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的《聖濟總錄》,主治小兒噦逆,腹脹,乳食不進。
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中僅有兩味藥:陳橘皮和生薑。兩藥皆為辛溫之品,共同起到溫中散寒、理氣降逆的作用,從而治療小兒由於脾胃虛寒,氣機不暢所致的噦逆、腹脹、食慾不振等症。
- 陳橘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取其理氣和胃之功,可以調理脾胃氣機,促進消化,緩解腹脹。
-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取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降逆止呃,促進食慾。
兩藥合用,共奏溫中理氣、降逆消脹之效。方中將兩藥同炒黃色,意在增強溫燥之性,以增強溫中散寒、理氣和胃的功效。
綜合古文內容,消乳進食丸的治療機理可以歸納為:
- 溫中散寒: 生薑和陳橘皮皆為辛溫之品,能夠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脾胃虛寒的狀態。
- 理氣降逆: 橘皮理氣健脾,生薑降逆止嘔,二者協同作用,可以調理脾胃氣機,使上逆之氣得以下降,從而緩解噦逆。
- 消脹促食: 脾胃功能恢復,氣機通暢,則腹脹得消,食慾得增。
總結:
消乳進食丸組方簡潔,藥僅兩味,但配伍精當,針對小兒脾胃虛寒導致的噦逆、腹脹、乳食不進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另一則古文則提到了遂愈散方:
遂愈散方由滑石末、丁香、藿香末三味藥物組成,亦主治小兒噦逆不止,乳食不進。
遂愈散的治療機理:
- 丁香: 辛,溫。歸脾、胃、腎經。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 藿香: 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化濕止嘔、發表解暑。
- 滑石: 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利尿通淋、清熱解暑、收濕斂瘡。
遂愈散中的丁香和藿香亦是溫中降逆之品,滑石則可清熱利濕,但整體方劑藥性偏涼,與消乳進食丸的溫中散寒有所區別。
傳統服藥法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1兩,生薑(去皮,切,二味同炒黃色)1兩。
上為末,水浸炊餅心為丸,如麻子大。
1-2歲兒每服7丸,橘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消乳進食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1兩,生薑(去皮,切,2味同炒黃色)1兩。 主治:小兒噦逆,腹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