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甘散
JU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東醫寶鑑》卷五引《醫學正傳》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7.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橘甘散中含有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解鬱:橘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的功效。其揮發油中的橙皮苷等成分,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並緩解胸悶、氣滯等症狀。
- 調和藥性:橘皮與甘草配伍,能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的功效。橘皮與甘草相配,不僅能增強理氣解鬱的效果,更能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橘甘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緩解寒性藥物之寒涼: 橘甘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方中包含寒涼性質的藥物如橘皮、甘草等,生薑性溫,可緩解藥物之寒涼,避免傷及脾胃。
二、 助藥力驅散寒邪: 生薑辛溫,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散寒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合用,可增強藥力,驅散寒邪,促進體溫上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橘甘散」中的神麴,具有健脾消食、化積導滯的作用。神麴能夠幫助改善因脾胃氣滯所導致的消化不良,與橘皮等藥材相配,可以更好地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主治功效
橘甘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橘皮(去白):四兩
- 甘草(炙):一兩
劑型: 散劑
用法: 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主治: 痰嗽
分析:
橘甘散出自《醫學入門》,原文記載「痰嗽橘甘瓜連兮,團參橘姜醫氣促。_古橘甘散_,橘皮去白四兩,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治痰嗽,極有效驗。」明確指出其主治為「痰嗽」,且「極有效驗」。
《濟陽綱目》中亦有關於橘甘散的記載,並列出了其組成與用量。該書同時也論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機,將其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其中,痰嗽屬於內傷咳嗽的一種,其病因是「濕痰入胃,上幹於肺」。
綜合兩本古籍的內容,可以推斷橘甘散治療痰嗽的原理如下:
- 理氣化痰: 橘皮是方中的主要藥物,其性溫,味辛、苦,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在《濟陽綱目》中,橘皮被用於治療「痰嗽久不已者」的橘皮半夏湯中,可見其化痰止咳的作用。
- 和中緩急: 炙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功效。在此方中,炙甘草與橘皮配伍,可以增強化痰止咳的作用,同時緩和橘皮的辛燥之性,並調和藥性。
總結:
橘甘散由橘皮和炙甘草兩味藥物組成,具有理氣化痰、和中緩急的功效。其通過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作用機制,達到治療痰嗽的目的,尤其是對於濕痰壅肺所致的咳嗽,有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橘皮、生薑(焙乾)、神曲(炒)各等分。
上為末,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米飲送下,1日2次。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橘甘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氣嗽、痰嗽,症見咳嗽痰多、胸悶氣喘、咽喉不利等。若痰多色白、質稀,可加白前、款冬花、杏仁等;若痰多色黃、質稠,可加黃連、黃芩、浙貝母等;若痰多色黑、質黏,可加貝母、川貝母、天花粉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橘甘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橘皮(去白)4兩,甘草(炙)1兩。 主治:痰嗽。
橘甘散, 出處:《東醫寶鑑》卷五引《醫學正傳》。 組成:橘皮、生薑(焙乾)、神曲(炒)各等分。 主治:氣嗽,痰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