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薑香薷湯
SHENG JIANG XIANG R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熱 (4.5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7%
胃經 25%
脾經 25%
膀胱經 12%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薑香薷湯中包含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解表發汗: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香薷性溫,味辛,擅長解表散寒,止吐止瀉。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加強了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中焦,引起脘腹冷痛、惡寒發熱、嘔吐腹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調和藥性: 生薑能調和香薷的辛散之性,使其不致過於燥烈,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傷。同時,生薑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
生薑香薷湯中包含香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風散寒,解表止嘔: 香薷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化濕止嘔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腹痛等症狀,與生薑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相輔相成,共同達到驅散風寒、止嘔止瀉的效果。
2. 針對夏季感冒: 生薑香薷湯主要用於治療夏季感受暑濕之邪所致的感冒,而香薷在治療夏季感冒方面,有其獨特的功效,可以有效地祛除暑濕,緩解因暑濕侵襲導致的發熱、惡寒、頭昏、嘔吐等症狀。
生薑香薷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和中,助脾胃運化: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和中、健脾消食之效。香薷性溫,善於發表散寒,但對於脾胃虛弱者,容易造成胃氣上逆。橘皮的加入,可以和香薷相配,起到理氣和中的作用,避免香薷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 芳香化濕,促進排泄:橘皮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同時也具有化濕的作用。生薑香薷湯主要用於治療暑濕感冒,橘皮的加入可以幫助香薷疏散暑濕,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進一步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薑香薷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霍亂引飲,飲即乾嘔》
此方主治「霍亂」範疇之症狀,古代所謂霍亂包含多種急性吐瀉病症,非限於現代醫學之霍亂弧菌感染。其關鍵病機為:
- 中焦氣機逆亂:脾胃升降失司,清濁相混,故見嘔吐、乾嘔。
- 水飲停滯:患者「引飲」卻反致乾嘔,提示胃氣不納水液,飲入則激發胃氣上逆,屬「水飲內停」之證。
- 寒濕或暑濕夾雜:香薷、生薑性偏溫,暗示此證或兼寒濕,或暑季感寒所致(如暑夾寒邪,貪涼飲冷而發)。
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解析
1. 生薑(1兩,切)
- 功效:溫中止嘔、散寒化濕、解表。
- 作用:
- 直接降逆止嘔,針對「乾嘔」主症,調和胃氣。
- 辛溫之性可散中焦寒濕,助脾胃運化水飲。
- 若兼表寒(如暑月感寒),生薑能微微發散外邪。
2. 香薷(1兩,切)
- 功效:化濕和中、解表發汗、利水消腫。
- 作用:
- 為「夏月麻黃」,擅解暑邪夾寒,調和表裏氣機。
- 芳香化濕,配合生薑宣散濕濁,解決「水飲停胃」之病理基礎。
- 其利尿特性可導濕邪從小便出,間接緩解嘔逆。
3. 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 功效: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作用:
- 協調脾胃氣機升降,助生薑、香薷恢復中焦功能。
- 其苦溫燥濕之性,可消積滯痰飲,斷嘔吐之源。
- 去白瓤(橘白)保留橘皮辛香走竄之性,專攻氣滯濕阻。
組方邏輯與整體機理
標本兼治:
- 治標:生薑止嘔、香薷化濕,迅速緩解「飲即乾嘔」之急症。
- 治本:陳皮理氣健脾,從根本調節脾胃功能,防濕濁再生。
協同增效:
- 生薑與香薷均具辛散之性,一溫中一解表,內外合治濕邪。
- 陳皮輔助二藥行氣,使濕濁無停聚之隙,符合「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之理。
祛濕途徑:
- 上宣:香薷發汗解表,開肺氣以利水。
- 中化:生薑、陳皮溫中燥濕,醒脾和胃。
- 下利:香薷兼能利尿,使濕邪多途外達。
此方藥簡力專,緊扣「寒濕阻中、胃逆飲停」之病機,體現了古人對症組方之精準與臨證思維之靈活。
傳統服藥法
生薑1兩(切), 香薷1兩(切), 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以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發散作用,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
- 本方有辛溫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薑香薷湯, 出處:《聖惠》卷四十七。 組成:生薑1兩(切),香薷1兩(切),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霍亂引飲,飲即乾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