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香散
GUI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2.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香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桂香散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病症,肉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改善體內寒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助藥力: 肉桂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桂香散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藥物,肉桂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之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發揮最佳療效。
桂香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理氣行氣,疏肝解鬱: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疏肝解鬱的功效。桂香散以溫補脾腎、化痰止咳為主,加入橘皮可以幫助氣機流通,避免藥物壅滯,促進藥效發揮。
- 消食導滯,和胃降逆:橘皮還有消食導滯、和胃降逆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吸收,緩解胃氣不和、胸悶氣滯等症狀。桂香散常用於脾胃虛弱、痰濕內阻的患者,橘皮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健脾和胃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古代主要用於治療禽類骨鯁(如鵝、鴨、雞骨)卡於喉中之症。其功用標註「溫脾止痛」,顯示此方除化哽外,兼有調理中焦、散寒行氣之效。古代醫家可能認為,骨鯁與氣滯寒凝、脾胃運化失調相關,故以溫通之劑促進局部氣血運行,輔助鬆弛喉部肌肉或緩解痙攣,從而助異物排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行氣消滯
- 厚朴、青橘皮:苦辛溫,行氣燥濕,寬中降逆,可緩解喉部氣機壅滯。
- 縮砂仁、草豆蔻:化濕醒脾,辛香走竄,能開宣氣機,或間接鬆弛喉部肌肉緊張。
2. 溫中散寒
- 高良薑、肉桂:辛熱溫通,散寒止痛,改善因寒凝導致的氣血不暢,間接緩解骨鯁部位的痙攣與疼痛。
- 生薑、棗肉:與厚朴同煮後焙用,增強溫中健脾之效,調和營衛。
3. 健脾固澀
- 白朮、甘草:補脾益氣,固護中焦,防行氣藥過耗正氣。
- 訶子肉:酸澀收斂,可能用於防止辛散太過,兼能「下氣」(《本草綱目》載其治「痰嗽咽喉不利」)。
4. 用藥巧思
- 鹽湯送服:鹽性鹹軟,古有「鹹能軟堅」之說,或取其滲透之性助藥力達病所。
- 「焙乾為團」:生薑、棗肉與厚朴共製,既保留溫性,又減少辛散之燥,體現「散中有守」思路。
綜合推理
此方以「溫通行氣」為核心,通過調理脾胃氣機、散寒化濕,間接舒緩喉部氣血淤滯。古代可能認為骨鯁非僅物理性阻塞,而與局部氣血失和相關,故以行氣溫中藥促進蠕動或緩解痙攣,輔以健脾固本,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高良薑(銼,炒香熟)1兩,草豆蔻1兩,甘草1兩,白朮1兩,縮砂肉1兩,厚朴(去粗皮,銼)1兩,青橘皮(去瓤,炒黃)半兩,訶子肉半兩,肉桂1分,生薑1兩,棗肉1兩(2味同厚朴一處,用水一碗,煮令乾,同樣為團,焙乾用)。
溫脾止痛。
上同為末。
每服2錢,入鹽少許,空心沸湯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香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組成:桂(去粗皮)2兩,栝樓根2兩。 主治:諸蛇咬,毒氣攻心。
桂香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組成:桂(去粗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主治:鵝、鴨及雞骨,鯁在喉中。
桂香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水銀3錢,黑錫3錢,硫黃5錢。 主治:膈氣反胃,諸藥難效,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者食已輒出。
桂香散, 出處:《醫級》卷九。 組成:桂心5錢,琥珀5錢,當歸5錢,川芎5錢,沒藥、香附、茴香、川楝子、木香、吳萸。 主治:婦人經脈虛滯,瘕氣攻疼。
桂香散, 出處:《胎産秘書》卷中。 組成: 桂香散(《胎産秘書》卷中。)出處:《胎産秘書》卷中。組成:桂心1兩,乳香(去油)1兩。主治:催生。 。 主治:催生。
桂香散, 出處:《蘇沈良方》卷五。 組成:高良薑(銼,炒香熟)1兩,草豆蔻1兩,甘草1兩,白朮1兩,縮砂肉1兩,厚朴(去粗皮,銼)1兩,青橘皮(去瓤,炒黃)半兩,訶子肉半兩,肉桂1分,生薑1兩,棗肉1兩(2味同厚朴一處,用水1碗,煮令乾,同杵爲團,焙乾用)。 主治:溫脾止痛。主治:脾胃虛弱,腹痛冷瀉,及婦人脾血久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