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氣散
JIA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胃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降氣散中包含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行氣:橘皮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之效。降氣散旨在降逆止咳,而橘皮能疏肝理氣,調和氣機,使其順暢運行,避免氣逆上衝,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 燥濕化痰:降氣散常用於痰多咳嗽,而橘皮具燥濕化痰之功,能化解痰濕,使之易於排出,進一步緩解咳嗽症狀。
在中藥方劑[降氣散]中,巴豆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峻下逐水、消積導滯的功效。巴豆可以幫助改善腹脹、便秘等問題,對於治療食積、水腫等有一定效果。但需注意,巴豆為有毒藥材,使用時應遵照醫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降氣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上氣喘急,心胸滿悶」,屬氣機上逆、胸膈壅滯之證。古代以「降氣」為名,旨在平息上衝之氣,緩解喘悶。其病機可能涉及氣滯、痰阻或寒邪壅肺,導致肺失宣降、氣逆不降。方中強調「不拘時候」服用,推測此證發作較急,需即時調理氣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青橘皮(青皮)
- 性味辛溫,專入肝膽、胃經,功能破氣消積、疏肝解鬱。
- 此方「去白」(去除內層白色橘絡),保留外層青皮,增強行氣破滯之力,尤擅散結下氣。《本草綱目》載其「治胸膈氣逆,消痰解喘」。
巴豆(炒製後去用)
- 大辛大熱,峻下冷積,然此方僅取巴豆與青皮共炒至「焦赤」後棄去,實為「借氣不用質」之法。
- 推測巴豆之辛熱藥性滲入青皮,增強其溫通散寒、破滯降逆之效,而避免巴豆劇瀉之弊。此手法類似「藥引」或「氣味相蕩」之妙用。
丁香湯調服
- 丁香辛溫,溫中降逆,助青皮下行氣機,兼散寒止痛。
- 以「濃煎湯」送服,強化解鬱溫通之效,針對氣逆兼寒者尤宜。
邏輯推導與方義
全方以青皮為君,借巴豆之烈性炒製後獨留其氣,既破氣滯又避傷正;輔以丁香溫降,共成「辛開苦降」之勢。其治喘滿之機理,非直接止咳平喘,而是透過疏泄肝胃、開通胸膈氣滯,使氣機下行而喘悶自消,符合「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內經》)之旨。
別名考證與應用延伸
《普濟方》稱「降氣湯」或「青皮散」,反映其核心在降氣(治標)與青皮為主(治本)的雙重側重。若痰濕明顯,古人或加法夏、厚朴;若兼血瘀,可加莪朮等,皆基於氣滯之兼證變通。
傳統服藥法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巴豆14個。
上藥同一處炒,令巴豆焦赤,取青橘皮搗為細末,巴豆不用。
每服1錢匕,濃煎丁香湯調下,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降氣湯」、「青皮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降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巴豆14個。 主治:上氣喘急,心胸滿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