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橘散

巴橘散

BA J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胃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橘散中包含橘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寬中: 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化痰止咳、健脾消食之功效。其疏肝理氣,可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理氣寬中的目的。
  2. 降逆止嘔: 橘皮善於降氣,能抑制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在巴橘散中,橘皮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改善因氣機逆亂導致的嘔吐等症狀。

巴橘散中包含巴豆,主要源於其瀉下通便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積滯腹痛、便祕不通、水腫脹滿等症狀,巴豆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積滯,達到通便消腫之效。

然而,巴豆性峻烈,使用需謹慎,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及體質,適量使用,以避免毒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巴橘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巴橘散主治「寒痰氣喘」,其核心病機為寒痰凝滯、肺氣壅逆。寒痰屬陰邪,易阻遏氣機,導致肺失宣降而見喘促。此方以溫化寒痰、降氣平喘為目標,適用於痰白清稀、遇寒加劇、胸膈滿悶等寒證表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青橘皮(即青皮)

    • 性味功效:辛溫苦燥,入肝、膽、胃經,善破氣消積、疏肝化滯。
    • 本方作用:其行氣之力可破寒痰之結,助肺氣宣通;切開去瓤後製成「橘皮囊」,作為載體以容納巴豆,兼緩其峻烈之性。
  2. 巴豆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入胃、大腸經,具斬關奪門之效,傳統用於攻逐寒積、瀉痰行水。
    • 本方作用:藉其辛熱之性溫散寒痰,並通過「燒存性」(炭化減毒)緩和峻下之弊,轉為溫通痰壅。巴豆與青皮同燒,油脂滲入橘皮,形成「藥對協同」——青皮導滯,巴豆破痰。
  3. 薑汁與酒

    • 薑汁:辛溫散寒,和胃止嘔,助青皮、巴豆溫化寒痰。
    • :通行血脈,載藥上行,增強溫通肺絡之效。

配伍邏輯與方義

  • 「外束內攻」結構:青橘皮為外殼,束縛巴豆之毒性;火煅後二者融合,製約中見協同。
  • 「燒存性」深意:炭化減毒存效,使巴豆從「峻下冷積」轉為「溫化痰壅」,專攻寒痰氣逆。
  • 薑酒送服:一則抑制巴豆殘留毒性,二則引藥力速達病所,針對寒痰氣喘「急則治標」。

此方體現「以毒攻痰」思路,通過簡峻配伍直擊寒痰痼結,然其力道猛峻,須嚴格對證於實寒痰喘,非虛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青橘皮1枚(切開,去瓤),巴豆1粒。
將巴豆入青橘皮內,用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
薑汁和酒1鐘呷服。到口便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巴橘散,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青橘皮1枚(切開,去瓤),巴豆1粒。 主治:寒痰氣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