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節丸

竹節丸

ZHU JIE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6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小腸經 11%
心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11%
肺經
脾經
小腸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節丸中包含雷丸,主要原因有二:

  1. 驅蟲止癢: 雷丸性苦寒,擅長驅除腸道寄生蟲,並可止癢消腫。竹節丸常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等症,雷丸在此發揮驅蟲止癢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清熱解毒: 雷丸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癤腫等疾病。竹節丸中加入雷丸,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有助於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雷丸在竹節丸方劑中起到驅蟲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竹節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理氣寬中,消食止痛: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止痛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以疏肝理氣,化解積滯,緩解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協同治療脾胃不和、氣機不暢所致的疾病。
  2. 調和藥性: 竹節丸中多用甘寒之藥,如竹茹、滑石等,容易寒涼傷胃。橘皮味辛性溫,可以溫胃散寒,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藥過於傷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節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外臺祕要》,主治「三蟲」,即古代對寄生蟲(蛔蟲、蟯蟲、絛蟲等)的統稱。目標明確集中,為驅蟲專方,反映古人對蟲症「攻邪務盡」的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燒竹節(三分)

    • 竹節燒炭後性焦苦,古籍載其能「殺蟲聚毒」,推測其炭化質地可吸附蟲體,或藉焦苦之性干擾寄生蟲代謝。
    • 炭藥特性或有收斂作用,防止蟲體竄動引發腹痛。
  2. 雷丸(三分)

    • 傳統驅蟲要藥,《本草經》謂「殺三蟲,逐毒氣」,主含蛋白酶(雷丸素),能分解蟲體蛋白質,現代證實對絛蟲、蛔蟲有效。此為方中主攻藥。
  3. 錫屑(二分)

    • 疑為「鉛錫」或「錫粉」之誤,古代冶金技術所限,可能含鉛成分。鉛類藥(如鉛丹)傳統用於殺蟲,但多外敷。內服錫屑可能利用重金屬毒性直接破壞蟲體神經,然風險極高,反映古代用藥「以毒攻毒」之峻烈思維。
  4. 橘皮(一分半)

    • 辛溫行氣,調和脾胃,緩解驅蟲藥之峻烈,避免蟲體躁動致腹痛嘔逆。亦能矯味,助內服耐受。

全方配伍特點

  • 毒殺與吸附並行:雷丸、錫屑專攻蟲體,竹節炭吸附蟲毒,橘皮顧護中焦。
  • 劑型設計:煉蜜為丸,緩釋藥力,減輕毒性刺激;梧桐子大之丸劑,適合蟲症需漸消之治。
  • 劑量考量:雷丸、錫屑佔比高,凸顯「蟲以毒攻」原則,然日服總量控制在24丸,平衡效毒。

可能侷限
錫屑內服風險未被古代認知,現代已知鉛錫重金屬危害,此方已不適用臨床。然其組合思路(生物酶分解+重金屬毒殺+調理脾胃)仍具歷史研究價值。

傳統服藥法


燒竹節3分,雷丸3分,錫屑2分,橘皮1分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丸,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竹節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範汪方》。 組成:燒竹節3分,雷丸3分,錫屑2分,橘皮1分半。 主治:三蟲。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