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肉黃耆膏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生肉黃耆膏常用於治療氣虛乏力、容易感冒、外傷感染等症狀,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加速傷口癒合。
- 配合肉類: 生肉黃耆膏中加入肉類,主要為補充蛋白質,提高膏方營養價值。黃耆則能促進肉類的吸收,使其更易被人體利用,達到滋補強壯的效果。
生肉黃耆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黃耆補氣過燥: 黃耆性溫燥,長期服用易燥熱傷陰,而白芍性微寒,可緩解黃耆的燥熱之性,避免補氣過度而傷陰,使藥性更平和,適合長期服用。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與黃耆的補氣升陽相輔相成,既可協調藥性,避免單味藥物過於偏燥,又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生肉黃耆膏」方劑中添加大黃,其主要目的是瀉熱解毒,消腫止痛。
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生肉黃耆膏以補益氣血為主,但若體內有熱毒,則補而不通,反而加重病情。大黃的加入,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和腫脹,使補益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此外,大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快速地吸收和代謝。
生肉黃耆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活血要藥,能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症狀。而生肉黃耆膏本身具有補氣益血的功效,與當歸相輔相成,增強補血功效,更能全面改善氣血不足的狀態。
- 潤燥生津: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潤燥生津的作用,可緩解血虛津虧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生肉黃耆膏中加入當歸,可協同黃耆的補氣生津作用,更有效地滋潤燥氣,改善津液不足的狀態。
生肉黃耆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生肉黃耆膏以補益氣血為主,而川芎的加入則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防止氣血瘀滯,進一步提升補益效果。
2. 緩解疼痛: 生肉黃耆膏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筋骨疼痛等症。川芎的活血止痛作用,可有效緩解因氣血不足或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生肉黃耆膏」中加入獨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獨活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生肉黃耆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獨活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止痛效果,緩解因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
- 活血化瘀:獨活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入獨活可配合黃耆、生肉等藥材,共同促進傷口癒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
生肉黃耆膏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基於其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其辛散之性可 疏散風寒、通暢鼻竅,有效緩解因風寒外襲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同時,白芷亦具 消腫止痛 之效,可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因此,白芷的加入能有效協同黃耆補氣固表之功效,共同改善因風寒侵襲而導致的體虛、乏力、鼻塞、流涕等症狀。
「生肉黃耆膏」方劑中加入「薤白」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通血脈,活血化瘀: 薤白味辛性溫,入心、肺經,具有行氣活血、溫通經絡的功效。生肉黃耆膏中含有黃芪等補氣藥物,可能造成氣滯血瘀,而薤白可以疏通血脈,避免氣血瘀滯,使補氣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二、 散寒止痛,溫肺化痰: 薤白對於寒邪阻滯所致的胸痛、咳嗽、痰多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療效。生肉黃耆膏的應用中,若患者伴有寒邪阻滯的症狀,加入薤白可以起到散寒止痛、溫肺化痰的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生肉黃耆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其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有效 清熱瀉火,特別針對心火旺盛、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等症狀有顯著效果。同時,其滋陰潤燥的特性,能 滋養陰液,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
因此,生地黃在生肉黃耆膏中,可以 平衡黃耆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同時 增強清熱涼血的效果,使方劑更具針對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生肉黃耆膏」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依照兩段古文,皆出自唐代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主要記載了「生肉黃耆膏」的製備方法及功效。
第一段古文描述了以「七味」藥材與松脂共煎成膏,用於治療癰疽。其用法為將藥膏塗抹於綿絮上,覆蓋於瘡口,深瘡可引流膿液,淺瘡則僅需塗抹。每日三次,直至惡肉除盡。
第二段古文則描述了以「九味」藥材與豬膏共煎成膏,同樣用於治療癰疽瘡。其用法為直接塗抹於瘡口及其周圍,每日三次。
綜合兩段古文,可以得知「生肉黃耆膏」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特別是癰疽發作、潰爛流膿的階段。
治療原理分析
「生肉黃耆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排膿祛腐:
- 古文指出該方能「兌之膿自出」,「惡肉盡即止」,說明其具有良好的排膿祛腐作用。
- 方中大黃具有通便、消炎、解毒之效,能幫助清除體內毒素,促進膿液排出。
- 薤白能化痰、宣肺、降逆,有助於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促進排膿。
生肌斂瘡:
- 古文提及「就兌盡,即生善肉」,表明該方在清除膿液和壞死組織後,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 黃耆為補氣要藥,能補氣、健脾、利水,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組織修復。
- 當歸、白芍、生地黃皆有滋陰、補血之效,能滋養局部組織,為肉芽組織的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
活血止痛:
- 川芎能行氣、活血、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 獨活能祛風濕、舒筋骨,緩解癰疽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 白芷能散寒、除溼、止痛,減輕癰疽的紅腫熱痛症狀。
外用劑型的優勢:
- 「生肉黃耆膏」以外用膏劑的形式直接作用於患處,藥效集中,能迅速發揮排膿祛腐、生肌斂瘡的作用。
- 使用豬膏或松脂作為基質,不僅能使藥物更好地附著於患處,還能起到潤滑、保護創面的作用。
總結
「生肉黃耆膏」是古代治療癰疽的有效方劑,其通過排膿祛腐、生肌斂瘡、活血止痛等多重作用,促進癰疽的癒合。方中各藥相互協調,發揮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芍藥1兩 , 大黃1兩 , 當歸1兩 , 芎藭1兩 , 獨活1兩 , 白芷1兩 , 薤白1兩, 生地黃3兩。上切。
豬膏2升半,煎3上3下,膏成,絞去滓,敷兌瘡中,摩左右,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肉黃耆膏, 出處:《鬼遺·附錄》。 組成:黃耆1兩,芍藥1兩,大黃1兩,當歸1兩,芎藭1兩,獨活1兩,白芷1兩,薤白1兩,生地黃3兩。 主治:癰疽發,壞出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