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熱涼血飲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緩解熱毒傷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的功效。熱毒傷血常伴有血虛,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熱毒,改善血瘀,緩解熱病引起的各種症狀。
- 潤燥生津,滋陰降火:當歸亦具潤燥生津之效,能滋養陰液,降低體內燥熱。熱病常伴有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當歸能潤澤津液,改善這些症狀,幫助清熱降火。
總而言之,當歸在清熱涼血飲中,發揮補血活血、潤燥生津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熱毒傷血及體內燥熱,達到清熱涼血的目的。
清熱涼血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利於清熱涼血,減輕因熱毒入血導致的各種症狀。
- 疏散風熱:川芎亦具疏散風熱的作用,能輔助清熱涼血藥物,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促進體內環境的恢復。
因此,川芎的加入不僅能改善血液循環,還可疏散風熱,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清熱涼血效果。
清熱涼血飲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腸胃積滯,引起發熱、便祕、口渴、舌苔黃厚等症狀,大黃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腸道蠕動,通利大便,以達到清熱瀉火的目的。
- 引藥下行,增強藥效:大黃藥性峻烈,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並加速藥效的發揮。在清熱涼血飲中,大黃可以促進其他涼血清熱藥物下達血分,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清熱涼血飲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傷陰: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熱毒傷陰會導致血虛津傷,白芍能滋養陰血,緩解因熱毒侵襲而導致的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
- 調和藥性:清熱涼血飲常配伍一些寒涼藥物,白芍可以起到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清熱涼血的作用。
清熱涼血飲中包含生地黃,是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熱邪入血、血熱妄行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出血等症狀,生地黃可有效清熱涼血,緩解症狀。
- 滋陰生津: 生地黃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可滋陰生津,養血潤燥。對於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生地黃可有效滋陰生津,緩解症狀。
因此,清熱涼血飲中加入生地黃,可有效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清熱涼血飲主治功效分析
清熱涼血飲,顧名思義,其主要功效在於 清熱 與 涼血,並兼具 活血、止痛、通便 等作用。此方劑在多部古籍中均有記載,其組成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不變,皆以當歸、川芎、大黃、白芍、生地黃為主。
組成藥物分析: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能滋養血脈,改善血虛、血瘀之症。
- 川芎:其性走竄,能行氣活血、散寒止痛,使氣血運行流暢。
- 大黃:功善通便解毒、消炎利膽,可排除體內積滯之熱毒。
- 白芍:能養肝柔筋、緩急止痛,有助於平息肝火、舒緩痙攣。
- 生地黃: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可清瀉血熱,並防止陰液耗損。
治療原理:
綜合分析,清熱涼血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清熱涼血,針對熱邪入血:
- 生地黃、大黃皆能清熱瀉火,可清解血分之熱邪,使血熱得以平息。
- 藥物整體性質偏涼,能涼血止血,對於熱邪所致之出血、瘡瘍等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改善血行不暢:
- 當歸、川芎皆有活血化瘀之功,能改善血行不暢,促進氣血循環。
- 活血化瘀亦有助於清除瘀滯之熱毒,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 調和陰陽,防止陰液耗損:
- 生地黃滋陰養血,可防止熱邪傷陰,保持體內陰陽平衡。
- 白芍能養肝柔筋,有助於疏肝解鬱,使氣機調暢,間接達到調和陰陽之效。
- 通腑泄熱,清除腸道積滯:
- 大黃苦寒沉降,可通便解毒,清除腸道積滯,使體內熱邪通過大便排出。
主治病症:
從古籍記載可見,清熱涼血飲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 風熱血燥、丹毒等症:此為本方最經典之主治,可見於《校註婦人良方》、《赤水玄珠》。風熱血燥,多因外感風熱或內生熱邪,熱邪入於血分所致,表現為皮膚紅腫熱痛、瘡瘍等症,甚或伴有大便祕結。
- 熱入血室:《丹臺玉案》明確指出此方可治「熱入血室」。血室多指婦女經期胞宮,熱入血室可見經期發熱、煩躁、甚或神昏等症。
- 痘後牙疳:《痘疹心法要訣》提及本方可治「痘後牙疳毒熱攻」。牙疳多因熱毒蘊結於口腔,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等症。
- 其他熱性病症:根據藥理分析,本方亦可應用於其他血分有熱的病症,如溫病熱入營血、皮膚瘡瘍等。
結論:
清熱涼血飲以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廣泛應用於各種血熱病症。其組方精妙,藥效相輔相成,能從根本上清除熱邪、疏通血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無論是風熱血燥、丹毒等皮膚病,還是熱入血室之症,本方皆可發揮其獨特療效,為中醫臨牀所常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熱涼血飲, 出處:《醫級》卷九。 組成:歸身、川芎、生地、白芍、大黃(炒)、銀花、丹皮、梔子各等分。 主治:陰虛血燥,風熱丹毒,大便閉結者。
清熱涼血飲,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組成:當歸1錢,川芎1錢,大黃1錢(炒),芍藥1錢(炒),生地黃1錢。 主治:婦人風熱血燥、丹毒等症,大便秘結。
清熱涼血飲,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麥門冬1錢2分,丹皮1錢2分,赤茯苓1錢2分,連翹1錢5分,秦艽1錢5分,生地1錢5分,當歸1錢5分,川芎1錢5分,黃芩1錢,赤芍1錢。 主治:熱入血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