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物加地榆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能涼血止血,收斂止瀉。二者合用,可增強涼血止血的效果,適用於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的症狀。
- 滋陰補血: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補益心腎,對於血虛、陰虛導致的出血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地榆雖然無明顯的補血作用,但其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減少血液流失,間接起到補血的作用。
四物加地榆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在於其活血止痛功效。
川芎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地榆則以涼血止血、收斂生肌著稱,二者配合,可以有效控制出血,同時促進傷口癒合。
四物湯本身為補血活血之劑,加入川芎後,更能增強活血化瘀之效,促進血液流通,加速傷口癒合,並減輕疼痛。因此,川芎的加入,可使藥效更為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四物加地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養血柔肝,止血止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止血的作用。地榆亦具止血功效,白芍加入後可協同地榆,增強止血效果,緩解疼痛。
- 緩解地榆燥性: 地榆性寒燥,長期服用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但兼具養血滋陰的作用,可緩解地榆的燥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四物加地榆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補血活血,改善瘀血:當歸為四物湯之主藥,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地榆性寒,味苦澀,善於涼血止血、收斂止瀉。二者搭配,可既補血活血,又涼血止血,對於因血虛瘀滯所致的出血症狀有顯著療效。
- 滋陰潤燥,緩解燥熱:地榆味苦性寒,可清熱涼血,但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而當歸性溫,味甘辛,可滋陰潤燥,補益脾胃,與地榆相配,可避免單味藥物之弊端,更能提高療效。
四物加地榆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地榆性寒,味苦澀,歸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作用。四物湯偏於補血活血,而地榆的收斂止血作用可有效防止活血化瘀後出血過多,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2. 清熱解毒:地榆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出血,如熱毒血熱所致的吐血、衄血等。這與四物湯治療血虛兼有熱毒的情況相契合,協同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產後血崩,脈象澀數者。產後氣血兩虛,衝任不固,復因血室未閉,易致暴崩下血。澀脈主血虛或瘀滯,數脈則示血分有熱,陰液耗傷。方中藥味配伍,旨在涼血止血、調和營血,兼顧化瘀生新,使崩漏得止而不留瘀,血虛得補而不滯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地炭(5錢):
生地本具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炭製後增其收澀止血之力,針對血熱妄行之崩漏,既能清解血分伏熱,又能固攝離經之血,為君藥。地榆炭(3錢):
地榆苦酸微寒,炒炭後專入血分,長於澀血止血,尤善治下焦出血。與生地炭相須為用,強化涼血止血之功,針對產後血崩之急症。當歸身(3錢,醋炒):
當歸身偏重補血和血,醋炒引入肝經,兼能緩急止痛。既可補產後耗損之陰血,又能輕散瘀滯,防止血過而留瘀。白芍(1錢半,醋炒):
白芍酸斂,醋炒增強其柔肝止痛、斂陰和營之效。與當歸協同調理肝血,緩解產後血虛肝旺之勢,助收斂陰血。小川芎(1錢):
川芎辛散走竄,為血中氣藥,用量輕少以防耗血。在此方中取其「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之性,助活血行氣,使補而不滯,澀中有通。
加減配伍:
- 脾虛加焦朮:白朮健脾益氣,炒焦後增其固攝中焦之力,助統血歸經。
- 氣虛加人參:大補元氣,氣足則血自歸經,防氣隨血脫之危。
全方邏輯:
此方以「涼血止血」為核心,結合「補血調血」之四物湯底方(去熟地易生地炭),體現「急則治標」之策。生地炭、地榆炭直折血熱、固攝止血;當歸、白芍、川芎調和營血,補中寓散。產後多虛多瘀,故止血同時兼顧養血行滯,使血止而不留瘀,補虛而不助熱。
主治脈象佐證:
脈澀為血虛或瘀阻,脈數為血分有熱。方中涼血止血藥清熱以平脈數,補血藥潤養以緩脈澀,行氣藥輕疏以解滯澀,吻合病機。
傳統服藥法
生地炭5錢,小川芎1錢,白芍1錢半(醋炒),當歸身3錢(醋炒),地榆炭3錢。
脾虛,加焦朮;氣虛,加人參。
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陰虛血少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物加地榆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生地炭5錢,小川芎1錢,白芍1錢半(醋炒),當歸身3錢(醋炒),地榆炭3錢。 主治:産後血崩,脈澀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