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破癥瘕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瘕癥多由氣滯血瘀所致,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化解瘀血,改善血瘀導致的疼痛和腫塊。
二、補血養血:當歸亦有補血養血之效,可改善因血虛而導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促進瘀血的消散,同時改善因血虛引起的頭暈、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增強患者體質。
破癥瘕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癥的功效。瘕癥多因氣血瘀滯、熱毒積聚所致,生地黃能清熱涼血,解毒消癥,有助於緩解病症。
- 滋陰養血,活血化瘀: 生地黃亦有滋陰養血的功效,能滋養肝腎,促進血液生成,並有助於改善血瘀情況。對於因血虛瘀滯導致的瘕癥,生地黃能滋陰養血,活血化瘀,促進癥塊消散。
破癥瘕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癥瘕多因氣滯血瘀、肝氣鬱結而致,表現為疼痛。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舒筋活絡,從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 調和藥性: 破癥瘕散中常含有一些辛辣燥烈之品,例如香附、延胡索等,容易損傷脾胃。白芍性微寒,可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破癥瘕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散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癥瘕所致的氣血瘀阻、疼痛等症狀,川芎能有效改善。
- 引導藥力,促進藥效: 川芎性溫,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向下行散,有助於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佳的療效。
因此,川芎在破癥瘕散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並引導藥力促進藥效的重要作用。
破癥瘕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黃連苦寒,入心、肝、胃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對於瘕瘕所致的疼痛、發熱、口苦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2. 抑制腫瘤生長: 現代研究表明,黃連具有抗炎抗菌、抑制腫瘤生長等作用,對於瘕瘕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黃連作為破癥瘕散中的重要組成藥物,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以及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瘕瘕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破癥瘕散」主治「癥瘕血虛,五心煩熱,晝則平安,夜則發熱」,此證屬血虛陰虧兼熱鬱之候。「癥瘕」為腹中積塊,多因血瘀或氣滯痰凝所致;「血虛」則見陰不制陽,虛熱內生,故夜間發熱(陰分當令時症狀加劇)、五心煩熱(手足心與心胸躁熱)。「晝則平安」因白晝陽氣外浮,暫時掩蓋內在虛熱,夜間陽入於陰,陰虛內熱之象遂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當歸 + 生地 + 白芍 + 川芎(四物湯變方)
- 當歸:補血活血,調和營血,兼能散瘀,針對「血虛」與「癥瘕」之血瘀基礎。
- 生地:滋陰涼血,清解虛熱,直接應對陰虛導致的夜熱、五心煩熱。
- 炒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助當歸補血,兼緩癥瘕可能引發的腹脅拘急。
- 川芎:活血行氣,為血中氣藥,助當歸散瘀消癥,但用量輕(7分)避過燥傷陰。
此四藥實為「四物湯」去熟地(嫌其溫滯),易為生地(取其涼潤),為血虛夾熱而設,奠定養血活血、滋陰清熱之基。
2. 黃連(炒)5分 + 黃連3分
- 重用「炒黃連」5分:炒製緩其苦寒之性,側重清中焦鬱熱,防陰虛之火上擾。
- 生黃連3分保留:清心除煩,直折夜熱與五心煩熱,與生地協力清陰分伏熱。
黃連重複出現恐為古籍傳抄之誤,合理推測應為「黃連」與「黃芩」之誤(古方常配伍),或強調分次加入。然單用黃連亦可解讀為集中清熱,尤善瀉心火以除煩。
3. 煎服法「水2鐘,煎7分服」
- 輕煎(7分)取藥性輕清上浮,適合虛熱彌散三焦之證,避免久煎厚味傷胃。
【整體方義】
此方以「養血滋陰」為本,「清熱散瘀」為標:
- 養血活血:四物湯變方補血兼行血,使血足而癥瘕自緩(「養正積自除」)。
- 滋陰清熱:生地配黃連,滋陰與瀉火並行,標本同治夜熱與煩躁。
- 調和晝夜節律:晝安夜發熱屬陰分病,方中滋陰藥(生地、白芍)配合清熱藥(黃連),契合「夜屬陰」的生理特點。
適用場景:癥瘕日久耗傷陰血,或素體血虛又患癥瘕,見虛熱內擾者,偏重「虛中夾實」之證。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生地1錢,白芍(炒)1錢,川芎7分,黃連(炒)5分,黃連3分。
水2鐘,煎7分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破癥瘕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四。 組成:當歸1錢,生地1錢,白芍(炒)1錢,川芎7分,黃連(炒)5分,黃連3分。 主治:癥瘕血虛,五心煩熱,晝則平安,夜則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