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膏

HUANG QI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五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肝經 17%
心經 15%
肺經 13%
膽經 6%
大腸經 6%
胃經 6%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4%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膏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本: 黃芩性寒,善清熱瀉火,但其苦寒之性易傷脾胃,久服易損正氣。黃耆性溫,補氣升陽,能益脾胃之氣,扶正固本,有助於抵消黃芩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正氣。
  2. 增強療效: 黃芩清熱解毒,黃耆補氣固表,兩者相配,可提升藥效。如治療熱毒壅盛、氣陰兩傷之證,黃芩清熱解毒,黃耆補氣固表,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消熱解毒,益氣固表,促進疾病康復。

黃芩膏中包含黃芩,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能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如濕熱瀉痢、黃疸、瘡瘍等。
  2. 瀉火解毒: 黃芩能瀉肺火、胃火,並具有解毒作用,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

黃芩膏中加入黃芩,能發揮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黃芩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黃芩性寒,擅長清熱瀉火,但偏於苦寒,易傷脾胃。川芎性溫,能疏散風熱,並能引導黃芩之清熱之力下行,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還能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與黃芩合用,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黃芩膏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蘞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輔助黃芩清熱瀉火,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
  2. 化瘀散結,止血生肌:白蘞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創面癒合,減少瘢痕形成,與黃芩共同促進創面修復。

因此,白蘞加入黃芩膏中,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瘀散結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芩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效。黃芩則苦寒,善於清熱解毒、瀉火止血。二者合用,可使藥效相輔相成,既能疏散外邪,又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熾盛、兼有風熱者尤為適用。
  2. 調和藥性,增效止癢: 黃芩苦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防風性溫,可緩解黃芩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並能促進藥效的發揮。此外,防風還有止癢功效,可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症狀,提升黃芩膏的整體療效。

黃芩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黃芩性寒,善清熱解毒,但易傷胃氣;白芷性溫,具有散風止痛、消腫生肌之效。兩者搭配,可互相調和,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溫和脾胃,避免寒涼傷胃,提升療效。
  2. 治療多種病症: 白芷與黃芩合用,可治療多種皮膚病症,如瘡瘍、濕疹、皮炎等。白芷散風止痛,消腫生肌,能促進傷口癒合;黃芩清熱解毒,能抑制炎症,共同作用,達到消炎止痛、生肌止癢的效果。

黃芩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黃芩苦寒之性: 黃芩性寒苦,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而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作用,可以緩和黃芩的寒性,減少對脾胃的損傷。
  2. 協同解毒消炎: 白芍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與黃芩共同作用,加強解毒消炎的效果,對於熱毒壅盛、血瘀疼痛等症狀,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芩膏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熱解毒: 黃芩性寒,善清熱燥濕,大黃性寒,瀉熱通便。兩者合用,增強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毒火熾盛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二、引藥下行: 大黃味苦性寒,能促進腸胃蠕動,引導藥力下行,使黃芩的清熱解毒之效更好地發揮,並促進濕熱毒邪排出體外,加速病症痊癒。

黃芩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止咳化痰: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溫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黃芩膏多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喘促等症,細辛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解表散寒功效,並促進痰液排出。
  2. 協同黃芩清熱解毒: 細辛雖然性溫,但其辛散之性可促進藥物氣血運行,使黃芩的清熱解毒功效更加顯著。對於一些熱毒壅滯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細辛的加入可以協同黃芩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芩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黃芩性寒,長於清熱瀉火,但容易傷陰耗血。當歸味甘性溫,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加入當歸能緩解黃芩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同時也補益氣血,使藥效更為溫和。
  2. 促進藥效發揮:黃芩膏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當歸活血化瘀,有助於血液循環,促進藥物成分更快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黃芩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有黃耆、黃芩、川芎、白蘞、防風、白芷、白芍、大黃、細辛、當歸等。本藥方主治膿包硬而大,難以消散。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白蘞具有清熱解毒、解毒、清熱瀉火、化腐生肌、散結、活絡止痛、斂瘡等藥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黃芩膏」具有消腫止痛、解毒、清熱、化膿的作用,常被用來治療膿包硬而大,難以消散的疾病。它可以幫助排出膿液、消炎止痛,並促進傷口癒合。本藥方中,黃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抑制炎症,減輕疼痛;川芎活血化瘀,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加速癒合;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可幫助排膿通絡,促進瘡口癒合。

總體來說,「黃芩膏」是一種具有消腫止痛、解毒、清熱、化膿功效的中藥方劑,可治療膿包硬而大,難以消散的疾病。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黃芩1兩,芎藭1兩,白蘞1兩,防風1兩,芒草1兩,白芷1兩,芍藥1兩,大黃1兩,細辛1兩,當歸1兩。
上(口父)咀,以豬脂1升,微火上煎一沸一下,白芷黃即成膏。
敷之。堅硬者,日可10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大黃有瀉下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單純性疱疹胃腸出血牙齦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膏,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 組成:黃芩。 主治: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黃芩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黃耆1兩,黃芩1兩,川芎1兩,白蘞1兩,防風1兩,芒草1兩,白芷1兩,芍藥1兩,大黃1兩,細辛1兩,當歸1兩。 主治:癰疽堅強不消。

黃芩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黃芩1兩半,黃柏3分,梔子仁3分,黃連3分(去須),竹葉2兩,生地黃1兩半,胡粉3分,川大黃1兩,水銀1兩(入少水,與胡粉同研令星盡)。 主治:小兒熱瘡黃膿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