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血當歸地黃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要藥,能補血養血,活血行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月經不調等症狀。
- 潤腸通便:當歸兼具潤腸通便的作用,能緩解因血虛所致的便祕。
因此,養血當歸地黃散中加入當歸,能有效地補血活血、潤腸通便,達到整體改善血虛症狀的效果。
「養血當歸地黃散」方中以「生地黃」為君藥,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養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滋陰降火,涼血止血,尤其擅長養陰生血,補益血虛。此方旨在養血,故以生地黃為君藥,奠定方劑的滋陰養血基調。
- 與當歸相配: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能補血活血。生地黃與當歸相配,一寒一溫,陰陽調和,既能滋陰養血,又能活血化瘀,相輔相成,增強補血效果。
養血當歸地黃散中加入白芍,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能:
- 緩解血虛所致的疼痛: 白芍性微寒,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之效。當歸地黃散主治血虛證,而血虛常伴隨疼痛,如頭暈目眩、肢體痠痛等。白芍可緩解肝血不足所致的疼痛,協同當歸、地黃滋補氣血。
- 調和藥性: 方中當歸、地黃偏於滋膩,白芍的微寒之性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滋膩過度,避免藥物壅滯,使藥效更加平和。
養血當歸地黃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行氣,改善血液循環: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通竅之效。當歸補血,地黃滋陰,但易於瘀滯。川芎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藥性停滯,使補血滋陰之效更易發揮。
- 疏散風寒,緩解血虛頭風: 川芎可疏散風寒,而血虛常伴有頭風頭痛等症狀。加入川芎可以疏散風寒,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減輕頭風頭痛等症狀,提升療效。
養血當歸地黃散中加入藁本,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藁本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此方中加入藁本,可與當歸、地黃等滋陰補血藥材相配伍,起到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頭風、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輔助治療效果。
- 促進血行,活血化瘀: 藁本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與當歸、地黃等藥材共同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進一步增強補血益氣之功效。
養血當歸地黃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痙的功效。血虛常伴隨頭暈目眩,而防風可以疏風散寒,通暢經絡,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暈目眩症狀。
- 協調藥性,避免滋膩: 方中以滋陰養血為主,加入防風則可起到疏風解表、行氣活血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滋膩,防止滋膩生痰,更利於補血養血之功效發揮。
養血當歸地黃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風散寒,通鼻竅: 白芷具有辛溫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可疏通鼻竅,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 調和氣血,助藥力: 白芷能調和氣血,使其運行通暢,促進當歸、地黃等藥材的藥效發揮,協同養血補血,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白芷的加入,既能改善病症,又能提升藥效,因此在養血當歸地黃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養血當歸地黃散為一經典中醫方劑,用於滋補肝腎、養血調經,其組成精妙,其中細辛之應用,自有其深意。細辛性溫味辛,歸心、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通竅醒腦之效。在本方中,細辛能助當歸、熟地黃等藥物行氣活血,使滋補之效更為深入,並能引導藥力至肝腎,強化其滋腎養血之功。此外,細辛還可開竅散寒,對因寒凝血瘀所致的各種婦科病證,如月經不調、痛經等,有良好療效。但因其性味較烈,用量宜慎,以免耗傷正氣。總體而言,細辛在養血當歸地黃散中的運用,恰到好處地平衡了方中各藥物的功效,使之既溫而不燥,又行而不滯,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配伍之精妙。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養血當歸地黃散」主治破傷風日久氣血虛弱、邪氣入胃,以及中風後少血偏枯、筋脈拘攣疼痛。此二證皆與「血虛風動」相關:
- 破傷風日久:外傷後風邪深陷,耗傷氣血,邪氣乘虛入胃(可理解為病勢內傳),此時需養血以固本,祛風以除邪。
- 中風偏枯拘攣:肝血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而致肢體偏癱、屈伸不利。養血為治本,祛風通絡為治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
養血基礎(四物湯化裁):
- 當歸、地黃、芍藥、川芎:實為「四物湯」去熟地(或因地黃生用),補血和血以潤筋脈,針對「血虛」之本。川芎兼能行氣活血,助藥性上行外達。
祛風通絡(風藥配伍):
- 藁本、防風、白芷:均為陽明、太陽經風藥,善祛頭面軀幹風邪,兼能止痛。防風為「風藥中潤劑」,不致燥血;白芷芳香通竅,散肌肉風濕。
- 細辛(減量為5錢):辛溫走竄,深入少陰經祛風散寒,但量少防其過燥,與養血藥協調,成「疏風不傷陰」之局。
配伍特點:
- 養血與祛風並行:以四物湯補虛,風藥外透內伏之邪,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 標本兼顧:破傷風或中風後期,邪未盡而正已虛,此方養血固其本,風藥疏通經絡,緩解拘攣疼痛。
潛在應用邏輯:
- 血虛風痹:非外感實風,而是血枯生風之證,如肢體麻木、慢性筋膜炎。
- 頭痛眩暈:若因血虛兼風邪上擾,方中風藥可引藥上行,配合養血以熄內風。
【總結】
此方以「四物湯」為底,佐輕量風藥,體現「補中寓散」之旨,適用於虛實夾雜、血虧風逗之證,為古代治療慢性風病兼血虛的典型配伍思路。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地黃1兩,芍藥1兩,川芎1兩,藁本1兩,防風1兩,白芷1兩,細辛5錢。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慎齋遺書》卷五)。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養血當歸地黃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祛風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當歸地黃散,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當歸1兩,地黃1兩,芍藥1兩,川芎1兩,藁本1兩,防風1兩,白芷1兩,細辛5錢。 主治:破傷風,病日久氣血漸虛,邪氣入胃;中風,少血偏枯,筋脈拘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