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方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源於其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絡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同時,川芎的辛溫之性,亦能溫經散寒,對於因寒邪引起的疼痛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二方湯中加入川芎,不僅能提升止痛效果,更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方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 防風性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二方湯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等症,防風可有效疏散外感風寒,緩解症狀。
- 解表通竅: 防風可透達肌膚,具有通竅之效。二方湯中常配合其他解表藥物,如荊芥、柴胡等,共同發揮解表通竅作用,使邪氣從表散出,恢復機體正常功能。
二方湯中含有藁本,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功效:
- 祛風止痛: 藁本性溫,味辛,入肝經,善於祛風止痛。二方湯主要治療風寒濕痹,而藁本可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 通絡止痺: 藁本具有通絡止痺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舒筋活絡,減輕痺痛。二方湯用於治療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藁本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效的發揮。
因此,藁本在二方湯中起到祛風止痛、通絡止痺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各種症狀。
二方湯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之效。二方湯常用於治療寒邪凝滯,經脈阻滯所致的疼痛,而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幫助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宣肺止咳: 細辛亦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可以幫助解除肺氣鬱閉,改善呼吸道疾病。二方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宣肺止咳作用的藥物,細辛可以協同作用,加強療效。
二方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二方湯通常用於治療氣血虛弱、血瘀不通導致的各種病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目的。
- 調和藥性:二方湯中往往包含其他藥材,有些藥性偏寒,有些藥性偏燥。當歸性溫和,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為平和,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方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頭痛連眼痛」,此症狀多因風邪上擾頭目,或兼血虛、血瘀導致經絡不通所致。頭部為「諸陽之會」,眼周經絡密集(如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風邪侵襲或氣血不調時,易出現頭目脹痛、牽引不適等表現。
組成藥材分析及治療原理:
雨前茶(穀雨前採摘的綠茶):
性微寒,能清頭目、除煩渴,現代研究含茶多酚與咖啡因,可輕微擴張血管,緩解頭部脹痛,兼有輕清上行之性,助藥勢達於頭面。川芎:
為「血中氣藥」,辛溫走竄,善祛風止痛,尤擅治少陽、厥陰經頭痛(頭側或巔頂痛)。其活血行氣之效可改善頭面氣血瘀滯。防風:
辛甘微溫,為「風藥潤劑」,長於祛風解表,散頭目風邪,兼緩筋脈拘急,與川芎協同增強祛風止痛之效。藁本:
辛溫,專入太陽經,善治巔頂頭痛,其性上達巔頂,能散風寒濕邪,對頭痛連及後頸或眼周者有顯著效果。細辛:
辛溫有小毒,芳香透竄,能通竅止痛,尤善祛少陰經風寒(如頭痛連及齒根),其局部麻醉作用可緩解頑固性疼痛。當歸:
甘辛溫,補血活血,與川芎配伍調和營血,既防風藥辛燥耗血,又治「血虛受風」或久痛入絡之血瘀。
組方邏輯推理:
- 祛風為主:防風、藁本、細辛三藥協同,針對外感或內生風邪上攻頭目,解除表邪與經絡鬱滯。
- 活血為輔:川芎配當歸,行氣活血以通絡,改善頭面部微循環,達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
- 升降相佐:雨前茶輕清上行,載藥達於頭目;細辛、藁本辛散下降,引邪外透,調節氣機升降。
- 標本兼顧:祛風藥治標止痛,當歸養血防燥,契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此方體現中醫「通則不痛」的治療思維,通過祛風散邪、疏通氣血,使頭目經絡通暢而痛止,適合風邪襲絡或氣血不和之頭目疼痛,然具體應用需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雨前茶、川芎、防風、藁本、細辛、當歸。
水煎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方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七十。 組成:雨前茶、川芎、防風、藁本、細辛、當歸。 主治:頭痛連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