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丸

川芎丸

CHUAN XI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八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19%
脾經 12%
心經 11%
膽經 11%
膀胱經 7%
心包經 6%
腎經 5%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丸以川芎為名,自然是因為其方劑中以川芎為主要藥材。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散風止痛的功效。

此藥方以川芎為君藥,旨在發揮其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病症。此外,方中其他藥材也根據其特性,輔佐川芎,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整體的治療目的。

川芎丸中加入薄荷,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解表,疏散風熱: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症狀。川芎丸以川芎為君藥,善於行氣活血,而薄荷的加入,可以輔助川芎散寒解表,增強其治療功效。

2. 醒腦開竅,清利頭目: 薄荷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可治療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狀。川芎丸主治頭痛、頭昏、鼻塞等症狀,加入薄荷可以增強其清利頭目、醒腦開竅的功效,使療效更佳。

川芎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止痛效果: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但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效果有限。防風則善於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兩者搭配,可以更好地驅散風寒濕邪,從而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2. 協調藥性,避免燥烈: 川芎性溫,若單獨使用容易耗傷津液,導致燥烈。防風性微溫,具有潤燥止癢的功效,可以緩解川芎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川芎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的功效。川芎丸常用於治療頭痛、鼻塞、鼻淵等症,細辛可溫散寒邪,促進鼻竅通暢,增強川芎活血止痛的效果。
  2. 相輔相成,增效作用: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細辛與川芎搭配,可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效,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芎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肝經風痰」。中醫理論中,「肝經風痰」多因肝風內動,挾痰上擾所致,常見頭暈目眩、頭痛、肢體麻木,甚或痰多、胸悶等症。川芎辛溫上行,擅祛風止痛;天麻平肝息風,兼化痰通絡。二藥相配,共奏平肝息風、化痰通絡之效,契合肝風夾痰的病機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川芎(四兩)

    • 性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善上行頭目,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重用四兩,主導方劑走向,針對肝經風邪上攻之頭痛、眩暈,兼能疏暢氣血,緩解痰阻絡脈之麻木。
  2. 臣藥:天麻(一兩)

    • 性味甘平,歸肝經,專於「息內風、平肝陽」,為治風痰要藥。
    • 輔助川芎平息肝風,兼能化痰通絡,針對痰濁上蒙清竅之症。天麻質潤,可制川芎辛燥之性,使祛風不傷陰。
  3. 配伍特點

    • 風痰並治:川芎偏治外風與氣血瘀滯,天麻偏治內風與痰濕,內外兼顧,標本同治。
    • 動靜相宜:川芎主動走竄,天麻主靜潛降,一升一降,調和肝氣,恢復氣機平衡。
    • 蜜丸緩圖:煉蜜為丸,緩和藥性,延長藥效,適合風痰病程纏綿之特性。

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除主治肝經風痰外,從藥性推論,或可延伸用於:

  • 偏正頭痛(風痰阻絡型)
  • 眩暈耳鳴(肝陽夾痰上擾)
  • 肢體拘急(痰瘀阻滯經絡)

治療原理總結
以「息風化痰」為主軸,透過川芎行氣活血以消風,天麻平肝化痰以固本,協同調理肝經氣血與痰濁,使風息痰消,氣血調達而諸症自解。

傳統服藥法


川芎4兩,天麻1兩。
煉蜜為丸,每兩作10丸。
每服1丸。細嚼,茶、酒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鼻塞原發性高血壓鼻竇炎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皮膚搔癢腹瀉頭痛怕冷多痰眼睛模糊怕吹到風面色發紅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川芎丸, 出處:《類證治裁》卷五。 組成:川芎4兩,天麻1兩。 主治:首風,汗多惡風。

川芎丸,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七。 組成:草烏(生用)半兩(去皮尖),蒼朮(生)1兩,川芎(生用)2兩。 主治:腦瀉臭穢。

川芎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引《本事》。 組成:川芎1分,甘菊花1分,細辛1分,白朮1分,白芷1分。 主治:頭風冷淚。

川芎丸, 出處:《會約》卷八。 組成:川芎3兩半,蘇薄荷葉3兩半,防風1兩2錢,細辛2錢半。 主治:清上利膈。主治:肝經風痰。

川芎丸,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五。 組成:川芎2兩,防風1兩,菊花1兩,羌活1兩,天麻1兩,甘草1兩,荊芥穗4兩。 主治:風毒上攻頭目,兩眼黑花,怕風多淚。

川芎丸, 出處:《局方》卷一。 組成:川芎75兩,龍腦75兩,薄荷葉(焙乾)75兩,細辛(洗)5兩,防風(去苗)25兩,桔梗100兩,甘草(爁)35兩。 主治:消風壅,化痰涎,利咽膈,清頭目。主治:頭痛旋運,心忪煩熱,頸項緊急,肩背拘倦,肢體煩疼,皮膚瘙癢,腦昏目疼,鼻塞聲重,面上遊風,狀如蟲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