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川升麻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散寒解表、溫經止痛的功效。與川升麻、升麻等藥物配合,可增強解表散寒的效果,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助藥力,增強療效: 細辛藥性較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促進藥效發揮。川升麻散中加入細辛,可以促進升麻、川升麻等藥物的藥力,使其更好地發揮解表散寒、升陽舉陷的作用。
川升麻散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能疏風解表,散寒止痛。與川升麻、柴胡等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治療風寒表證,如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疏散風邪: 川升麻散主治風邪犯表,兼有濕邪困脾的症狀。防風可以疏散風邪,防止風邪深入肌膚,並能助川升麻、柴胡等藥物發揮解表散寒的功效,達到治本的效果。
川升麻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升麻、柴胡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有效疏散風邪,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皮膚瘙癢等症狀。
- 促進藥物吸收: 川芎具有通竅活血的作用,能促進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運行,加強藥效,使藥物更能發揮其治療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川升麻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川升麻散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感冒、鼻塞、頭痛、身痛、流涕、咳嗽等症,而白芷可以有效地疏散風寒,緩解患者的疼痛和瘙癢症狀。
- 通鼻竅,利鼻塞:白芷具通鼻竅之功,可改善鼻塞、嗅覺不靈等症狀。川升麻散中包含多種具有通竅作用的藥物,白芷的加入可以加強通鼻竅的作用,改善患者的鼻塞症狀,提高藥效。
川升麻散中含有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升麻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體內熱毒,治療外感熱病、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
- 升陽舉陷: 升麻入脾經,具有升陽舉陷之效,能提升陽氣,改善脾胃虛弱、氣虛下陷等症狀,並有助於提升免疫力。
在川升麻散中,升麻與其他藥物配伍,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升陽舉陷的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升麻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口氣牙宣」,即口腔異味(口臭)伴隨牙齦萎縮、出血或牙齒鬆動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風熱上攻、胃火熾盛或氣血不足導致牙齦失養,方中以升麻為君藥,取其升散透熱、解毒療瘡之效,配合諸藥共奏清熱散風、止痛固齒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升麻
- 性味辛甘微寒,歸肺、胃經,功能清熱解毒、升散鬱火。
- 針對牙宣口氣之「熱鬱上焦」,透發火毒,改善牙齦腫痛。
臣藥:防風、白芷
- 防風辛溫,祛風勝濕,助升麻疏散頭面風熱,緩解牙齦浮腫。
- 白芷辛香上達,善治陽明頭痛(如牙痛),兼燥濕排膿,改善牙齦腐穢。
佐藥:細辛、川芎
- 細辛辛烈走竄,通竅止痛,尤擅牙齒寒熱疼痛,助君臣藥開泄鬱滯。
-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促進牙齦氣血流通,緩解氣滯血瘀之腫痛。
三、配伍特點
- 辛散並行:全方多辛味藥(細辛、防風、白芷、川芎),善於發散風熱、宣通竅絡,改善口腔局部氣血壅滯。
- 寒溫調和:升麻微寒制約諸藥溫性,避免過燥傷陰,適於風熱或寒熱錯雜之證。
- 外用直達病所:藥末揩牙,直接作用於牙齦病灶,清潔腐穢、消腫止痛,兼祛口氣。
四、潛在機理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抗菌消炎:升麻、細辛、白芷均有抑制口腔細菌作用,減少牙齦感染引發的異味。
- 改善微循環:川芎活血配合防風祛風,可促進牙齦血液循環,緩解萎縮與出血。
- 局部刺激效應:辛香藥物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清潔口腔,間接減輕口臭。
總結
川升麻散以「散風熱、通氣血、潔口腔」為核心,契合中醫「火鬱發之」的治法,透過外用直接調理牙齦病灶,標本兼顧,展現古人對口腔疾病的精準用藥思維。
傳統服藥法
細辛10兩,防風10兩,川芎10兩,白芷10兩,升麻10兩。
上為細末。
先用溫水漱口,每用少許揩牙,涎吐了,誤咽無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川升麻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川升麻1兩,白附子(炮裂)1兩。 主治:齒風宣露。牙齒不生。
川升麻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細辛10兩,防風10兩,川芎10兩,白芷10兩,升麻10兩。 主治:口氣牙宣。
川升麻散,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川升麻1兩,玄參1兩,黃連1兩(去須),大青1兩,柴胡1兩半(去苗),知母1兩,黃芩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地骨皮3分。 主治:熱病口瘡,壯熱頭痛,心神煩躁。
川升麻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五。 組成:川升麻半兩,絡石1兩,當歸半兩,射乾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木通半兩(銼)。 主治:咽喉閉塞不通,疼痛,飲食不得。
川升麻散,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川升麻1兩,羚羊角屑半兩,白藥1兩,玄參3分,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前胡1兩(去蘆頭),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朴消2兩。 主治:熱病,咽喉腫塞,連舌根疼痛,及乾嘔頭疼,不下食。
川升麻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川升麻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赤茯苓3分,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細辛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生乾地黃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臟腑中痰氣,熱毒衝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