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蔓荊子性味辛、苦、微寒。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芎辛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川芎1錢半,細辛半錢,甘草(炙)6分,生薑5片。 主治:熱厥頭痛。
芎辛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七引《十便良方》。 組成:川芎4兩(米泔水浸3日,切,焙),細辛1分,甘草1兩,白芷1分。 主治:傷風氣壅,鼻塞清涕,頭目昏眩。
芎辛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引《十便良方》。 組成:川芎半兩,細辛(去苗土)1錢,甘草(炙)1錢半。 主治:膈痰風厥,頭目昏痛,鼻塞聲重,肩背拘急,不思飲食。
芎辛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細辛2分,川芎5分,蔓荊子5分,甘草1錢,白芷1錢,防風1錢5分。 主治:兩眼晝夜隱澀難開,羞明惡日,視物昏暗,赤腫而痛。
芎辛湯,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烏頭(生,去皮尖)、天南星、乾薑、甘草(炙)、川芎、細辛各等分。 主治:扶陽散寒。主治:傷風寒生冷及氣虛、痰厥,頭痛如破,兼眩暈欲倒,嘔吐不定;一切頭疼、痰厥、飲厥、腎厥、氣厥等證,偏正頭疼難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