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辛湯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肺化飲的功效。細辛可溫經散寒,有助於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並可溫肺化飲,利於宣通肺氣,改善氣喘咳嗽等症狀。
其二,細辛與芎藭、川芎等藥物配伍,相得益彰,能更好地發揮藥效。細辛可助芎藭、川芎行氣活血,溫經散寒,共同作用於治療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寒性腹痛等症狀。
芎辛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通經: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之效。其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經絡阻滯,因此能有效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頭暈、月經不調等病症。
- 散寒止痛: 川芎辛散溫通,能散寒止痛,對於因寒邪侵襲引起的頭痛、頭風、齒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總之,川芎在芎辛湯中發揮活血通經、散寒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病症的效果。
芎辛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是針對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
蔓荊子性涼味辛,入肝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濕止痛的功效。其善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齒齦腫痛等症。
芎辛湯主治頭痛,而蔓荊子可以清利頭目,疏散風熱,配合其他藥材,如川芎、辛夷等,可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此外,蔓荊子還能清熱解表,可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發熱、鼻塞等症狀。
芎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芎辛湯中包含多味辛溫之品,如川芎、羌活等,藥性較烈,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功效,可以減緩辛溫之品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正氣。
- 增強藥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解表、止痛功效,與芎辛湯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辛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 協同作用: 白芷與川芎皆屬辛溫解表藥,二者同用,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引藥上行: 白芷味辛,氣味芳香,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引導川芎等藥物上行,直達頭部,更好地治療頭風頭痛等病症。
芎辛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芎辛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頭痛,而防風能有效疏散風寒,緩解頭部疼痛,並能止癢,改善頭部不適症狀。
- 協同其他藥物: 芎辛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均具有散風止痛的作用,防風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藥物更能有效地發揮其功效,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辛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兩眼晝夜隱澀難開,羞明惡日,視物昏暗,赤腫而痛」,其病機關鍵在於「風寒外襲,鬱而化熱,經絡閉阻」。眼為肝竅,風寒之邪客於目絡,氣血不通則隱澀赤痛;寒邪鬱久化熱,故羞明惡日;若兼陽明胃經濕熱上攻,則視物昏暗。古代醫家以「散寒通絡,清熱止痛」為治法,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川芎
- 性辛溫,歸肝膽經,善上行頭目,為「血中氣藥」。
- 作用:活血行氣,散風止痛,開目絡之鬱滯,緩解眼瞼澀滯。
臣藥:細辛
- 辛溫走竄,善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與川芎相配,增強辛散之力,驅頭面風寒邪氣,改善「羞明惡日」。
佐藥:生薑、炙甘草
- 生薑辛溫,助君臣藥解表散寒,兼和中止嘔(防風寒犯胃)。
- 炙甘草甘緩,調和諸藥之辛烈,兼補中氣,防疏散過度。
加減配伍精要
- **熱象明顯(如赤腫加重):**加酒黃芩清肝膽熱,不效則用石膏清陽明郁熱,佐烏頭散寒止痛(寒熱並用)。
- **胃虛者:**去白芷之燥,改白朮健脾,固護中焦,防外邪內陷。
- **客邪(外感誘發):**加蔥白、香豉解表透邪,取「蔥豉湯」之意。
全方治療原理:
透過「辛溫宣散」為主,疏通目絡氣血,解除風寒外束;配伍清熱藥以制鬱火,並隨證調整扶正與祛邪比重。尤其注重「肝胃同治」:眼疾雖責之於肝,但陽明經脈亦上行目系,故用石膏、白朮等調理中焦,體現「治病求本」思路。產婦以豆淋酒煎服,取其活血祛風之效,兼顧產後多瘀之體質特點。
傳統服藥法
川芎1錢半,細辛半錢,甘草(炙)6分,生薑5片。
有熱,加酒黃芩1錢5分;不應,更加石膏3錢,烏頭2分;胃虛者,去白芷,易白朮,使邪氣無內賊之患;兼患客邪,加蔥白、香豉;產婦用豆淋酒煎服。
水煎,食後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散溫通,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辛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川芎1錢半,細辛半錢,甘草(炙)6分,生薑5片。 主治:熱厥頭痛。
芎辛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七引《十便良方》。 組成:川芎4兩(米泔水浸3日,切,焙),細辛1分,甘草1兩,白芷1分。 主治:傷風氣壅,鼻塞清涕,頭目昏眩。
芎辛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引《十便良方》。 組成:川芎半兩,細辛(去苗土)1錢,甘草(炙)1錢半。 主治:膈痰風厥,頭目昏痛,鼻塞聲重,肩背拘急,不思飲食。
芎辛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細辛2分,川芎5分,蔓荊子5分,甘草1錢,白芷1錢,防風1錢5分。 主治:兩眼晝夜隱澀難開,羞明惡日,視物昏暗,赤腫而痛。
芎辛湯,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烏頭(生,去皮尖)、天南星、乾薑、甘草(炙)、川芎、細辛各等分。 主治:扶陽散寒。主治:傷風寒生冷及氣虛、痰厥,頭痛如破,兼眩暈欲倒,嘔吐不定;一切頭疼、痰厥、飲厥、腎厥、氣厥等證,偏正頭疼難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