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芎辛湯

XIONG XIN TANG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1%
肺經 21%
肝經 15%
胃經 13%
膀胱經 11%
心經 9%
膽經 3%
心包經 2%
腎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兩眼晝夜隱澀難開,羞明惡日,視物昏暗,赤腫而痛。

傳統服藥法

川芎1錢半,細辛半錢,甘草(炙)6分,生薑5片。
有熱,加酒黃芩1錢5分;不應,更加石膏3錢,烏頭2分;胃虛者,去白芷,易白朮,使邪氣無內賊之患;兼患客邪,加蔥白、香豉;產婦用豆淋酒煎服。
水煎,食後熱服。

方劑組成解釋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蔓荊子性味辛、苦、微寒。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鼻塞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芎辛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川芎1錢半,細辛半錢,甘草(炙)6分,生薑5片。 主治:熱厥頭痛。

芎辛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七引《十便良方》。 組成:川芎4兩(米泔水浸3日,切,焙),細辛1分,甘草1兩,白芷1分。 主治:傷風氣壅,鼻塞清涕,頭目昏眩。

芎辛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引《十便良方》。 組成:川芎半兩,細辛(去苗土)1錢,甘草(炙)1錢半。 主治:膈痰風厥,頭目昏痛,鼻塞聲重,肩背拘急,不思飲食。

芎辛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細辛2分,川芎5分,蔓荊子5分,甘草1錢,白芷1錢,防風1錢5分。 主治:兩眼晝夜隱澀難開,羞明惡日,視物昏暗,赤腫而痛。

芎辛湯,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烏頭(生,去皮尖)、天南星、乾薑、甘草(炙)、川芎、細辛各等分。 主治:扶陽散寒。主治:傷風寒生冷及氣虛、痰厥,頭痛如破,兼眩暈欲倒,嘔吐不定;一切頭疼、痰厥、飲厥、腎厥、氣厥等證,偏正頭疼難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顧首湯

相似度 83%

軟腳散

相似度 80%

桂心丸

相似度 76%

桂辛丸

相似度 76%

大芎犀丸

相似度 76%

清徹骨

相似度 72%

神效明目湯

相似度 72%

川升麻散

相似度 72%

大辰砂丸

相似度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