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心丸

桂心丸

GUI X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6%
肝經 16%
心經 16%
腎經 9%
胃經 9%
膽經 6%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心丸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心胸疼痛、脘腹冷痛等症狀,肉桂能溫通經脈,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材: 桂心丸中通常還含有其他藥材,例如桂枝、甘草等,這些藥材與肉桂相互配合,能增強其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桂心丸中加入細辛,主要考量其辛溫解表、通竅止痛的藥性。

  1. 辛溫解表: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溫肺止咳的功效,可緩解桂心丸主治的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
  2. 通竅止痛: 細辛辛散通竅,能通鼻竅、止鼻塞,並能溫通經絡,緩解桂心丸主治的頭痛、齒痛等疼痛。

此外,細辛與桂枝、肉桂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溫陽散寒、通竅止痛的效果,使桂心丸的療效更加顯著。

桂心丸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桂心丸主治心胸痺痛,寒邪阻滯為其主要病機。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功效,可與桂枝、當歸等藥物協同作用,散寒通絡,緩解心胸疼痛。
  2. 升清降濁,調和氣血: 白芷亦具升清降濁之效,可提升陽氣,驅散寒邪,並能通竅利鼻,改善頭面部氣血運行,有助於整體氣血流通,配合桂心丸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溫陽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

桂心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作用: 防風性味辛溫,善於散寒止痛,可助桂枝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兩者相輔相成,增強了方劑治療風寒溼痹、肢體疼痛的功效。

2. 緩和藥性: 桂枝性溫,容易燥烈,而防風性溫偏涼,可以起到緩和桂枝的燥烈之性,避免其過度損傷津液,從而提高方劑的安全性。

因此,防風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桂心丸的治療效果,也提高了方劑的安全性,是方劑組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桂心丸中添加乾薑,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與桂枝配伍,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有助於驅散體內寒氣,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症狀,如手腳冰冷、面色蒼白、腹痛等。

2. 促進血液循環: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有助於溫暖肢體,並可加速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桂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桂心丸以桂枝、肉桂等溫熱藥為主,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避免桂枝等藥物過於燥熱,防止其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桂枝、肉桂等藥物配伍,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其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等作用,可減輕藥物副作用,提高藥物療效。

桂心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活血,溫通心脈: 桂心丸以溫通心脈為主要功效,而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助桂枝溫通心脈,活血化瘀,改善心氣不足、血脈瘀阻等病症。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川芎氣味芳香,入藥後能減緩桂枝的燥烈之性,避免單獨使用桂枝造成燥熱傷津。同時,川芎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要適應症:肺寒內外合邪,症見清涕量多、語聲不出。
病機推演

  1. 肺寒:肺主氣司呼吸,寒邪襲肺則氣機凝滯,宣肅失常,致清涕外溢(寒性收引,津液不化而為涕)。
  2. 內外合邪:除外感寒邪,內有陽虛或寒飲,內外相引,加重肺氣壅遏,故見語聲不出(肺為聲之門,寒閉肺竅則失音)。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熟地黃(3兩)

    • 補益精血:滋腎填精,輔助肺腎相生(「金水相生」),腎氣充足則攝津有力,減涕溢。
    • 潤養肺燥:肺寒久易化燥,熟地之滋潤可防燥傷,緩解聲嘶。
  2. 乾漆(5錢,炒)

    • 破瘀通絡:炒後毒性減而保留辛溫行散之性,能透達寒凝之絡脈,改善肺絡瘀滯(寒凝血澀致聲門不利)。
    • 消痰結:輔助化解寒痰內阻,助氣道通暢。
  3. 桂心(1兩)

    • 溫陽散寒:直入肺經逐寒邪,暖中焦以助氣化,從根本祛內寒。
    • 宣通氣機:辛溫走竄,開音竅(如《本經》言「主結氣喉痺」),改善聲啞。

組方邏輯與協同效應

  • 標本兼治
    • 治標:桂心散外寒,乾漆通瘀滯,直接緩解聲嘶、清涕。
    • 治本:熟地補腎、桂心溫陽,調理內寒體質,防病復發。
  • 動靜結合:熟地之靜補(滋陰)與桂心、乾漆之動散(溫通),共奏「滋而不滯,散不傷正」之效。

劑型與服法意義

  • 蜜丸:緩釋藥力,適宜肺寒久病需漸消者;蜂蜜潤肺,佐制乾漆燥性。
  • 米飲送服:護胃氣,助中焦運化藥力,符合「培土生金」思路。

總結

此方以溫散肺寒為主軸,結合補腎、通瘀,針對「本虛標實」之肺寒證。熟地與桂心比例(3:1)彰顯「補中寓散」之巧,乾漆少量用之,取其「去性存用」之理,整體配伍精當,深合中醫「寒者熱之」「結者散之」法則。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3兩,乾漆5錢(炒),桂心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霍亂麻痺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腦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

相同名稱方劑


桂心丸, 出處:《上清紫庭追勞仙方》。 組成:熟地黃3兩,乾漆5錢(炒),桂心1兩。 主治:三屍九蟲。

桂心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桂心1兩(爲末),芫花1兩(爲末),香墨2挺(爲末),木香1兩(爲末)。 主治:産後血氣衝心疼痛。

桂心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八。 組成: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蘆)1兩,白芷1兩,防風(去叉)1兩,乾薑(炮)1兩,甘草(炙)1兩,芎藭1兩。 主治:肺寒,內外合邪,清涕多,語聲不出。

桂心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桂心1分,黃耆半兩(銼),礜石(煉了者)1分,獨活半兩,芎藭1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烏喙半兩(炮,去皮臍),川椒100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虎脛骨半兩(塗醋,炙黃)。 主治:螻蛄瘻,疼痛出膿血。

桂心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桂心半兩,赤芍藥半兩,土瓜根半兩,黃芩半兩,漢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當歸半兩(銼,微炒),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主治:婦人月水不利,憂鬱,心下支滿,血氣上攻,心腹疼痛,不得睡卧。

桂心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桂心3分,夜明砂3分(微炒),砒霜1分,斑蝥1分(糯米拌,炒黃,去翅足),硇砂3分(細研),甘草3分(炙微赤,銼),皂莢1分(去黑皮,塗酥,炙令黃,去子)。 主治:婦人月水久不通,四肢狀如枯木,上氣咳嗽,背膊煩悶,涕唾稠粘,少食多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