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瘡膏

JIU CHU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19%
心經 14%
膽經 9%
肺經 9%
胃經 9%
腎經 9%
心包經 4%
肝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灸瘡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

活血化瘀: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供應,有助於清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生肌止痛: 當歸具有滋陰補血、潤燥生津的功效,可改善傷口組織營養供應,加速組織再生,並緩解疼痛。

此外,當歸性溫和,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協調作用,促進藥效發揮,有助於更快、更有效地治療瘡瘍。

灸瘡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瘡瘍引起的疼痛、腫脹,川芎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局部炎症。
  2. 疏通經絡: 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提高藥效。對於瘡瘍,川芎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風險。

因此,灸瘡膏中加入川芎,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促進瘡瘍的癒合。

灸瘡膏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養血柔肝的功效。灸瘡常伴有熱毒、疼痛、腫脹等症狀,白芍可清熱解毒,緩解疼痛,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退腫脹。
  2.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白芍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灸瘡常伴有瘀血阻滯,影響創口癒合,白芍可促進血液流通,加速組織再生,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灸瘡膏中加入白芍,可有效清熱解毒、止痛消腫,並促進活血化瘀,加速創口癒合。

灸瘡膏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生肌: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解毒消腫、生肌止痛的功效。對於瘡瘍腫痛、潰爛不愈等症狀,白芷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膿液排出,並促進肉芽組織生長,起到消腫生肌的作用。
  2. 散寒止痛:白芷還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所致的瘡瘍疼痛,白芷能溫經散寒,止痛止癢,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灸瘡膏中添加細辛,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瘡瘍疼痛、腫脹,細辛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
  2. 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細辛性溫,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狀況,加快傷口癒合的速度。對於久治不愈的瘡瘍,細辛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再生,幫助傷口癒合。

灸瘡膏中添加血餘炭,主要是利用其獨特的藥性來促進傷口癒合和止痛。

血餘炭,又稱血竭炭,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其炭化後,藥性更為溫和,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組織的修復。同時,血餘炭還能止痛,減輕傷口疼痛,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灸瘡膏通常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燒傷、燙傷等疾病,而血餘炭的加入,恰好能發揮其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灸瘡膏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灸瘡

治療原理分析:

灸瘡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生肌斂瘡」等原則。方劑中各藥物的功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活血化瘀,促進氣血流通:

    • 當歸、川芎、皆為活血化瘀的要藥。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二者合用,能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灸瘡周圍組織的缺血狀態,加速瘀血消散,為創面修復提供良好的血液供應。
  2. 清熱解毒,控制感染:

    • 黃連、黃芩、金星草、淡竹葉,皆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黃連、黃芩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金星草、淡竹葉能「清熱利濕」,這些藥物合用,可以有效抑制灸瘡部位的炎症反應,防止感染擴散。
  3. 消腫止痛,緩解症狀:

    • 白芷「發散風寒、通鼻竅」,外用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薄荷有清涼疏散之效,能減輕灸瘡引起的疼痛和灼熱感。乳香有活血止痛之效。
  4. 收斂生肌,促進癒合:

    • 多個醫書中皆提及使用鉛粉(黃丹),推測可能取其收斂、燥濕的作用。
    • 血餘炭有收斂止血之效。
    • 白芍「養陰斂汗、柔肝止痛」,可能有助於保護創面,促進組織修復。
    • 麻油有潤膚生肌作用,作為基質,可以使藥物更好地附著於患處,並保護創面。

綜合分析:

灸瘡膏的配方中,活血化瘀藥物與清熱解毒藥物並用,兼顧了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控制感染兩個方面。同時,消腫止痛藥物的使用,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而基質的選擇,則考慮到了保護創面和促進藥物吸收的問題。

各醫書記載的異同:

各醫書記載的灸瘡膏配方略有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藥物種類:《惠直堂經驗方》、《菉竹堂集驗方》記載的灸瘡膏主要包含當歸、川芎、芍藥、白芷、細辛、頭髮等藥物。《理瀹駢文》則以灸瘡膏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症狀加入其他中藥。而《針灸逢源》、《刺灸心法要訣》、《神灸經綸》、《針灸大成》等書則加入了黃連、黃芩、金星草、淡竹葉、薄荷等清熱解毒藥物,及乳香消腫止痛。
  • **藥物劑量:**各書記載的藥物劑量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 製備方法:《惠直堂經驗方》、《菉竹堂集驗方》皆強調先將藥材用麻油浸泡,再熬枯去渣,最後加入鉛粉收膏。而其餘醫書記載的多為香油煎藥去渣後直接加入鉛粉熬膏。

總體而言,灸瘡膏是一個以外用為主的方劑,其治療原理和臨床應用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通過對各醫書記載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該方劑的組成、功效和製備方法,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傳統服藥法


當歸12,川芎2兩,芍藥2兩,白芷2兩,細辛1兩,頭髮1兩。
上藥用真麻油一斤半浸三日,熬枯去滓,入鉛粉十二兩收成膏。
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灸瘡膏,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當歸2兩,川芎2兩,芍藥2兩,白芷2兩,細辛1兩,頭發1兩。 主治:灸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