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膠豉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滋陰:阿膠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功效。方中以阿膠補血,可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
- 固本培元:阿膠能固本培元,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促進身體恢復。方中以阿膠固本,可改善體虛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狀,並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總之,膠豉湯中加入阿膠,是為了補血滋陰、固本培元,改善血虛、體虛等症狀,達到整體調理的目的。
膠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發汗,宣散風寒: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具有解表發汗、宣散風寒的功效。在膠豉湯中,淡豆豉可以幫助散發體內積聚的風寒之邪,緩解患者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
- 和中消食,解毒止痛: 淡豆豉還有和中消食,解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痛等症狀,淡豆豉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膠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不僅能有效治療風寒表證,還能促進消化,減輕病痛,起到綜合調理的作用。
膠豉湯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理氣止痛:薤白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膠豉湯主治外感風寒,胸悶氣喘,寒凝氣滯之證,而薤白有助於溫散寒邪,舒緩胸悶,改善氣血運行。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膠豉湯中還包含黃芪、甘草等補氣健脾之品,而薤白與之相配,既能緩解藥物可能產生的燥性,又能更好地發揮其疏散風寒、理氣止痛的作用,整體增強療效。
膠豉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 解毒驅寒:膠豉湯以解表、利濕、解毒為主,而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散熱、溫中止嘔、解毒止痛之效。加入生薑能增強藥效,助於驅散寒邪,減輕表證,並可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胃寒嘔吐。
- 調和藥性:膠豉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蒼朮、白朮等均性溫,而生薑亦性溫,其加入能更好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偏寒,使藥效更佳,更加適合患者服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膠豉湯」主治功效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膠豉湯主要被應用於兩種病症:咳嗽和產後虛冷下痢。然而,關於咳嗽的部分僅提到「治咳嗽。經久不瘥者」並未說明具體症狀以及是否使用了完整的膠豉湯方劑。因此,以下主要針對《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的「治產後虛冷下痢」進行分析。
主治功效:
膠豉湯主治產後虛冷下痢,血液輸瀉,腹痛。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的症狀「產後虛冷下痢,血液輸瀉,腹痛」來看,此病症屬於產後氣血虧虛,脾胃虛寒,寒濕內侵所致的虛寒性腹瀉。膠豉湯的組成為:阿膠、淡豆豉、薤白、生薑。其治療原理可從各個藥物的功效來分析:
- 阿膠: 古文雖未直接提及,但根據你提供的信息,阿膠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功效。在產後虛冷下痢的病症中,阿膠主要發揮滋陰補血的作用,針對產後氣血虧虛的病機。
- 淡豆豉: 雖然現代常將淡豆豉用於解表發汗,但在古代,淡豆豉亦有和胃、除煩的功效。在此方中,淡豆豉可能用於調理脾胃,取其溫中和胃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腹瀉。但需要注意,根據你提供的信息,淡豆豉有解表發汗的作用,這與治療虛寒性腹瀉似乎不太相符,因此這方面的應用機理有待考證。
- 薤白: 薤白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此方中,薤白主要發揮行氣止痛的作用,針對病症中的「腹痛」。薤白辛溫通陽,能夠溫通經絡,行氣散結,從而緩解腹痛。
- 生薑: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健胃消食的功效。在此方中,生薑主要發揮溫中散寒、健胃止瀉的作用。生薑辛溫,能夠溫中陽、散寒邪,對於虛寒性腹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合來看:
膠豉湯以阿膠滋陰補血為君藥,針對產後氣血虧虛的根本;以生薑、薤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為臣藥,針對虛冷和腹痛的症狀;淡豆豉可能起到輔助和胃的作用,但是否應用於此方以及具體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此方劑以溫補為主,針對產後虛寒性腹瀉,通過補益氣血、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來達到治療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記載了該方劑是以「粥飲調下」的方式服用,這也體現了中醫在治療虛寒性疾病時注重顧護脾胃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 豉一合 薤白十莖(切) 生薑一兩(切)
以水2大盞,煎至1盞2分,去滓,食前分溫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産後虛冷下痢,腹瀉腹痛的患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膠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牛皮膠(黃明者,炙燥,爲末)1錢匕,人參(爲細末)2錢匕。 主治:咳嗽經久不癒。
膠豉湯,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豉1合,薤白10莖(切),生薑1兩(切)。 主治:産後虛冷下痢,腹瀉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