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倉米湯中包含大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和胃: 大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健脾和胃、益氣止瀉的作用。倉米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大米可起到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
- 調和藥性: 倉米湯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寒涼的藥物,而大米性平,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作用。同時,大米也起到緩和藥效,使藥物更加溫和的作用。
倉米湯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薤白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倉米湯主要用於治療胸悶、心痛、脘腹脹痛等症,而薤白可以行氣止痛,緩解胸腹之痛,改善氣血流通。
- 助消化:薤白亦能溫中散寒,有助於消化,促進脾胃運化。倉米湯中加入倉米,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薤白可以協同倉米,增強其健脾消食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倉米湯方中使用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透邪: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有解表透邪、宣肺止咳之效。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可起到疏散風寒、宣通肺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解表功效。
- 利濕解毒: 淡豆豉還具有一定的利濕解毒作用,能促進體內濕氣排出,緩解因濕邪入侵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此外,淡豆豉對於某些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清除體內毒素。
總之,淡豆豉在倉米湯中起到解表透邪、利濕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倉米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其病機屬「寒濕積滯於腸道」。症狀特點為:
- 小腹冷氣積聚:寒邪凝滯下焦,氣機不通。
- 冷痢頻作:因寒濕傷陽,水穀不化,故瀉下清冷,晝夜頻繁(日瀉數十次)。
此證候以瀉痢伴隨腹部冷感、可能排出未消化物為特徵,屬虛寒夾濕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君藥:羊脂(熬)
- 性味功效:甘、溫,入脾胃經。《本草綱目》載其「潤燥通腸,散風毒,治虛勞冷痢」。
- 作用:溫中散寒,潤腸通滯。以油脂之潤滑性緩解腸道寒凝氣滯,兼助薤白通陽。
2. 臣藥:薤白(去青切細)
- 性味功效: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名醫別錄》言其「溫中散結,治泄痢下重」。
- 作用:辛溫通陽,行氣導滯。針對「冷氣積聚」之病機,舒展腸道氣機,與羊脂協同溫通。
3. 佐藥:香豉(煎汁)
- 性味功效:苦、寒,歸肺胃經。《藥性論》提其「治痢疾,解煩熱」。
- 作用:
- 煎汁後苦寒性減,取其輕清宣透之性,既能防羊脂、薤白過於溫燥,又有助濕邪從氣分化解。
- 與粳米相合,和中止瀉,調節頻痢傷津之弊。
4. 使藥:倉粳米(淨淘乾漉)
- 性味功效:甘、平,歸脾胃經。《千金方》多用於「利小便,止煩渴,厚腸胃」。
- 作用:健脾益氣,固護腸胃。既緩和諸藥之峻性,又能補充瀉痢後耗損之胃氣,為「利後進粥」的基礎。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溫通並行:羊脂配薤白,溫陽散寒兼行氣導滯,直擊「冷氣積聚」主因。
- 潤燥相濟:羊脂之潤防薤白辛散傷陰,香豉之輕宣制約溫燥,粳米甘緩和中。
- 標本兼治:
- 治標(止痢):辛溫藥疏通寒凝,促進腸道氣血運行以止瀉。
- 治本(調中):粳米、豉粥恢復脾胃運化,防止復發。
煎服法深意
- 漸次服藥:「行十里更進一升」模擬連續治療,漸積藥力以攻逐冷積。
- 中病即止:「得快利止」強調避免過度攻伐,改予粥養,體現「祛邪不傷正」原則。
此方體現了對虛寒性冷痢的溫通、潤導、調中三階治法,契合「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經典思路。
傳統服藥法
倉粳米半升(淨,淘乾,漉),薤白1握(去青,切細),羊脂1升(熬),香豉3升(以水1鬥,煎取5升,澄清)。
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並米納豉汁中煎取4升,旦空腹溫服1升,如行十里,更進1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後進粳米豉粥。若復作,更服1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者。若大便溏薄,可加白朮、茯苓以健脾益氣;若腹痛明顯,可加乾薑、附子以溫中散寒止痛;若有便秘,可加大黃、芒硝以通便泄熱。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腹中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倉米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倉粳米半升(淨,淘乾,漉),薤白1握(去青,切細),羊脂1升(熬),香豉3升(以水1鬭,煎取5升,澄清)。 主治: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