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薤白湯方劑中包含薤白,主要由於薤白具備以下兩項重要藥性:
一、行氣止痛:薤白味辛性溫,入心、肺經,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對於胸悶、心痛、胃脘痛等氣滯血瘀之症有顯著療效。
二、溫肺化痰:薤白亦具溫肺化痰之功效,對於寒邪客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薤白湯中加入薤白,可以發揮其行氣止痛、溫肺化痰的藥效,達到治療胸痛、咳嗽等病症的目的。
薤白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消積止痛: 薤白湯主治胸脘脹滿,氣滯食積,脘腹疼痛等症。枳實味苦性寒,善於破氣消積,可助薤白、半夏等藥物疏肝理氣,行氣消積,從而緩解胸脘脹滿,疼痛等不適。
- 協同薤白,降逆止嘔: 薤白性溫,善於降逆止嘔,而枳實性寒,可抑制薤白的溫性,防止其過於燥烈,避免傷陰耗氣。兩者相配,能更好地降逆止嘔,兼顧溫和與有效。
薤白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甘溫補脾,緩解薤白辛燥之性: 薤白性辛溫,可化痰止咳,但其辛燥之性易傷脾胃。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緩解薤白對脾胃的刺激,使其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薤白湯主要用於治療胸痺、胸痛、氣逆等病症。大棗甘溫和中,可使薤白、桂枝等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薤白湯中加入大米,並非單純為了增加飽腹感,而是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
- 調和脾胃,和中降逆: 大米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調中降逆的功效。薤白辛溫,善於行氣止痛,但性偏燥烈,易傷脾胃。大米可以緩解薤白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功能,使藥力更加平和。
- 補益氣血,增強藥效: 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薤白湯中加入大米,可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因此,薤白湯中加入大米,不僅有助於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薤白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寒,解表:淡豆豉性微寒,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與薤白、枳殼等藥物相配,可增強其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效果,適用於外感風寒,肺氣不利,胸悶咳嗽等症。
二、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淡豆豉味甘,性平,能和中降氣,調和諸藥,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使藥性相輔相成,增進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薤白湯」,主要成分:薤白、枳實、大棗、大米、淡豆豉。
薤白性溫、味辛,入肺、胃二經,具有理氣行氣、補氣、健脾胃、散結、安胎、止瀉、活絡止痛等功效。薤白富含硫化物和多酚,可促進肝臟代謝,增強清除毒素能力。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能行氣化痰消痞,破氣除滿止痛,清熱化痰、平喘止咳。富含橙皮苷、鉀、鈣、維生素C等,有收斂、止瀉、解毒、利尿之功。此外,枳實還具有消食化積、補氣功效,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與免疫力。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維生素B1、B2、C、鐵元素、黃酮類、皁苷類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血、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大棗適用於緩解因氣滯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改善腸道菌羣,促進腸道消化吸收,增強腸道功能,達到止瀉效果;可調經理氣,改善氣血不足、肝鬱脾虛等症;可止咳化痰,緩解咳嗽症狀;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貧血癥狀;可補中益氣、健脾胃,改善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可補血養肝,促進肝臟新陳代謝,提高解毒能力;可健運脾胃,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大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補脾、益氣生津、清熱利尿、除煩渴、止瀉止痢、強筋骨等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反胃嘔吐、泄瀉便溏、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小便頻數、口渴、貧血、水腫等症狀。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羣、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中藥中常用的藥材。
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它可以治療感冒、風熱表症、喉嚨腫痛、瘡瘍腫毒、水腫、腳氣等疾病,也可以治療胸悶、腹脹、逆氣、喘吸、便祕等消化不良問題。淡豆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易於消化吸收,增強免疫力,緩解各種症狀。
「薤白湯」主治功效:身體虛弱寒冷,飲食不節制,吃了東西就消化不良,身體消瘦,四肢無力,各種疾病由此而生。
傳統服藥法
薤白(切)2兩,半夏(洗去滑)2兩,人參2兩,甘草2兩,知母2兩,麥門冬半升(去心),石膏4兩(打碎,綿裹),栝樓3兩。
熱甚者,加石膏,知母各1兩。
上(口父)咀。以水一斗3升,煮取4升,分為五服,日三次,夜二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健脾、消食化積的功效,適合於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瘦,四肢虺弱,百病因此而生。但本方性溫,有發散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陰虛內熱、孕婦等情況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薤白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崔氏方》。 組成:薤白(切)7合,羊腎脂1升。 主治:腸痔,大便後出血。
薤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組成: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阿膠(炙令燥)2兩,鹿角膠(炙令燥)1兩,甘草(炙,銼)1兩。 主治:久患咳嗽,肺虛吐血,將成勞瘵。
薤白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五。 組成:薤白1斤,枳實3兩(炙),大棗12枚(擘),粳米2合,豉7合。 主治: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瘦,四肢虺弱,百病因此而生。
薤白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薤白(切)2兩,半夏(洗去滑)2兩,人參2兩,甘草2兩,知母2兩,麥門冬半升(去心),石膏4兩(打碎,綿裹),栝樓3兩。 主治:産後胸中煩熱逆氣。
薤白湯, 出處:《聖惠》卷五。 組成:薤白7莖,粳米半兩,大棗4枚,陳橘皮3分(湯洗,去白瓤,焙),枳實4枚(麸炒微黃),生薑1分,豉49粒。 主治: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食即嘔吐,四肢羸瘦,少力。
薤白湯,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鹿角膠1兩,當歸1兩,黃耆1兩,肉桂1兩,乾地黃1兩,石斛1兩,木香1兩,白朮1兩,白茯苓1兩,鱉甲(醋炙)1兩,秦艽1兩,川巴戟1兩,柑子皮1兩,牡丹皮半兩,天仙藤半兩,甘草半兩,人參2錢,枳殼3錢。 主治:婦人血虛勞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