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湯

薤白湯

XIE BA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心經 16%
肺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1%
肝經 5%
膀胱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薤白湯方劑中包含薤白,主要由於薤白具備以下兩項重要藥性:

一、行氣止痛:薤白味辛性溫,入心、肺經,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對於胸悶、心痛、胃脘痛等氣滯血瘀之症有顯著療效。

二、溫肺化痰:薤白亦具溫肺化痰之功效,對於寒邪客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薤白湯中加入薤白,可以發揮其行氣止痛、溫肺化痰的藥效,達到治療胸痛、咳嗽等病症的目的。

薤白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消積止痛: 薤白湯主治胸脘脹滿,氣滯食積,脘腹疼痛等症。枳實味苦性寒,善於破氣消積,可助薤白、半夏等藥物疏肝理氣,行氣消積,從而緩解胸脘脹滿,疼痛等不適。
  2. 協同薤白,降逆止嘔: 薤白性溫,善於降逆止嘔,而枳實性寒,可抑制薤白的溫性,防止其過於燥烈,避免傷陰耗氣。兩者相配,能更好地降逆止嘔,兼顧溫和與有效。

薤白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甘溫補脾,緩解薤白辛燥之性: 薤白性辛溫,可化痰止咳,但其辛燥之性易傷脾胃。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緩解薤白對脾胃的刺激,使其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薤白湯主要用於治療胸痺、胸痛、氣逆等病症。大棗甘溫和中,可使薤白、桂枝等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薤白湯中加入大米,並非單純為了增加飽腹感,而是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

  1. 調和脾胃,和中降逆: 大米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調中降逆的功效。薤白辛溫,善於行氣止痛,但性偏燥烈,易傷脾胃。大米可以緩解薤白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功能,使藥力更加平和。
  2. 補益氣血,增強藥效: 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薤白湯中加入大米,可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因此,薤白湯中加入大米,不僅有助於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薤白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寒,解表:淡豆豉性微寒,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與薤白、枳殼等藥物相配,可增強其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效果,適用於外感風寒,肺氣不利,胸悶咳嗽等症。

二、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淡豆豉味甘,性平,能和中降氣,調和諸藥,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使藥性相輔相成,增進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薤白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薤白湯》主治「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瘦,四肢虺弱,百病因此而生」。此證屬中焦虛寒,脾胃功能衰退,導致以下病理表現:

  1. 中虛冷:脾胃陽氣不足,運化失權,溫煦無力,故見脘腹冷感。
  2. 不能飲食,食輒不消:胃氣虛弱則納差,脾陽不振則腐熟無力,食積難化。
  3. 羸瘦,四肢虺弱:因長期消化不良,水穀精微不足以滋養肌肉四肢,形體消瘦、肢體乏力。
  4. 百病因此而生: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中焦虛衰,則易繼發多種疾病。

此方針對「虛中夾熱」之複雜病機,除中焦虛寒外,可能兼有陰傷化熱(如口乾、煩悶),故用藥寒溫並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配伍分析

  1. 溫中行氣通陽

    • 薤白(2兩):辛溫通陽,散結行滯,主治胸痹、脘痞,尤善調理中焦氣機壅滯。
    • 半夏(2兩):辛溫燥濕,降逆和胃,化痰消痞,助脾胃升降。
  2. 益氣健脾

    • 人參(2兩):大補元氣,健脾益胃,固護中焦之虛。
    • 甘草(2兩):甘緩和中,協調諸藥,輔助人參補益脾氣。
  3. 清熱生津

    • 知母(2兩):苦甘寒,清胃熱、滋肺腎之陰,防燥熱傷津。
    • 麥門冬(半升):甘寒潤肺胃,生津止渴,緩解陰虛內熱。
    • 石膏(4兩):辛甘大寒,清泄陽明胃火,針對熱甚之證。
    • 栝樓(3兩):甘寒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兼潤腸通便。
  4. 加減法

    • 熱甚加石膏、知母各1兩:增強清熱之力,適用於明顯口渴、煩躁、脈洪大等陽明熱盛徵象。

(二)治療原理

  1. 標本兼顧

    • 治本:以人參、甘草補益脾胃,解決「中虛」根本;薤白、半夏溫通中焦,助運化。
    • 治標:石膏、知母、麥門冬、栝樓清熱生津,處理虛熱內生之標證(如津傷、燥熱)。
  2. 升降並調

    • 半夏降胃逆,薤白升脾陽,一升一降恢復中焦氣機。
    • 人參補氣升清,栝樓潤下通腑,調和上下。
  3. 寒溫平衡

    • 溫藥(薤白、半夏)與寒藥(石膏、知母)並用,既溫中焦之寒,又清鬱熱之火,適合「寒熱錯雜」之證。

(三)推論延伸功效

  • 調理胸痹悶痛:薤白、栝樓組合源自《金匱要略》栝樓薤白半夏湯,可擴展用於胸陽不振、痰熱阻痹之胸悶。
  • 改善痰熱消渴:石膏、知母、麥門冬配伍類似白虎加人參湯思路,能緩解陰虛內熱之消渴。

三、總結

《薤白湯》屬補瀉兼施、寒溫並用之方,以「溫中補虛為主,清熱生津為輔」,適用於中焦虛寒兼夾熱象之複雜病機。其組成嚴謹,既能振奮脾胃陽氣以消納穀食,又能清解內熱以防津傷,體現中醫「調和陰陽」的核心思想。

傳統服藥法


薤白(切)2兩,半夏(洗去滑)2兩,人參2兩,甘草2兩,知母2兩,麥門冬半升(去心),石膏4兩(打碎,綿裹),栝樓3兩。
熱甚者,加石膏,知母各1兩。
上(口父)咀。以水一斗3升,煮取4升,分為五服,日三次,夜二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健脾、消食化積的功效,適合於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瘦,四肢虺弱,百病因此而生。但本方性溫,有發散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陰虛內熱、孕婦等情況下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貧血肺結核霍亂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嘔吐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咳嗽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薤白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崔氏方》。 組成:薤白(切)7合,羊腎脂1升。 主治:腸痔,大便後出血。

薤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組成: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阿膠(炙令燥)2兩,鹿角膠(炙令燥)1兩,甘草(炙,銼)1兩。 主治:久患咳嗽,肺虛吐血,將成勞瘵。

薤白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五。 組成:薤白1斤,枳實3兩(炙),大棗12枚(擘),粳米2合,豉7合。 主治: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瘦,四肢虺弱,百病因此而生。

薤白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薤白(切)2兩,半夏(洗去滑)2兩,人參2兩,甘草2兩,知母2兩,麥門冬半升(去心),石膏4兩(打碎,綿裹),栝樓3兩。 主治:産後胸中煩熱逆氣。

薤白湯, 出處:《聖惠》卷五。 組成:薤白7莖,粳米半兩,大棗4枚,陳橘皮3分(湯洗,去白瓤,焙),枳實4枚(麸炒微黃),生薑1分,豉49粒。 主治: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食即嘔吐,四肢羸瘦,少力。

薤白湯,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鹿角膠1兩,當歸1兩,黃耆1兩,肉桂1兩,乾地黃1兩,石斛1兩,木香1兩,白朮1兩,白茯苓1兩,鱉甲(醋炙)1兩,秦艽1兩,川巴戟1兩,柑子皮1兩,牡丹皮半兩,天仙藤半兩,甘草半兩,人參2錢,枳殼3錢。 主治:婦人血虛勞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