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蕤飲子

萎蕤飲子

WEI RUI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30%
心經 8%
膀胱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脾經 6%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萎蕤飲子中包含玉竹,主要源於玉竹的藥性與方劑主治相契合。

玉竹味甘、性微寒,入肺、胃經。其具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除煩解熱之效。萎蕤飲子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燥熱所致的口渴、心煩、失眠、咽乾等症狀。

玉竹的養陰潤燥之性可緩解陰虛所致的燥熱,生津止渴之效則可緩解口渴症狀,而其清熱除煩之性則可緩解心煩失眠。因此,玉竹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滋陰降火、清熱解渴、安神定志的功效。

萎蕤飲子方中加入蔥白,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解表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通竅之功效。萎蕤飲子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喘,蔥白可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散寒解表之效,助其宣肺止咳。

二、化痰止咳: 蔥白含有揮發油,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萎蕤飲子中,萎蕤、麥冬等藥物滋陰潤肺,而蔥白則可幫助化解痰液,利於痰液排出,更有效地緩解咳嗽症狀。

萎蕤飲子中包含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宣肺利濕: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宣肺利濕之效。萎蕤飲子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咳嗽、痰多、發熱、頭昏等症狀。淡豆豉的加入,可以幫助清除外邪,宣通肺氣,利濕化痰,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萎蕤飲子中,其他藥材如萎蕤、麥冬等具有滋陰潤燥之效,而淡豆豉則偏於清熱解表。二者相配,可以相輔相成,既能清熱解表,又能滋陰潤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萎蕤飲子方劑中包含大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大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胃、補中益氣的功效。萎蕤飲子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倦怠等症,加入大米可起到滋補脾胃、增強氣血的作用,有助於整體調理。

2. 緩和藥性:萎蕤飲子中其他藥材如萎蕤、麥冬等性偏寒涼,大米性平,加入其中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同時,大米可以起到緩解藥性、使藥效更溫和的作用,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萎蕤飲子主治「天行癒後勞復」,即外感熱病(如傷寒、時疫)初癒後,因過勞、飲食不節、言語耗氣或心神過用而復發,症狀類似傷寒。此方針對病後正氣未復、餘邪未清之證,尤重陰液耗傷與氣機鬱滯,可視為「蔥白七味飲」之加強版,適用於前者療效不顯者。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萎蕤(玉竹):甘平滋陰,潤而不膩,為君藥。針對熱病後陰液虧虛,奠定補虛基礎。
  2. 蔥白:辛溫通陽,解表散邪,兼暢氣機。與萎蕤配伍,滋陰而不滯邪,散表而不耗陰。
  3. 豉心:宣鬱透熱,助蔥白輕清外透餘邪,兼和胃氣,防食復。
  4. 粳米:益胃生津,扶持中氣。研碎煮爛,更利虛體吸收。
  5. 雄鼠屎(兩頭尖):古方多用其通降泄熱、破滯消積,此處取其導邪下行,清解殘餘熱毒。

整體思路:滋陰潤燥為本(萎蕤、粳米),輔以辛溫通陽(蔥白、豉心)兼顧表邪與氣滯,佐以鼠屎通泄裡滯。全方標本同治,外透內清,補虛而不留邪,適用於「正虛邪戀」之勞復證。煎服法強調「頓服」「覆被取汗」,集中藥力速達病所,藉汗法驅邪外出,呼應「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旨。

傳統服藥法


萎蕤5兩(切),蔥白(切)1升,豉心1升(綿裹),粳米3合(研碎),雄鼠屎7枚(末)。
以水7升,先煮前3味,取4升汁,去滓,納粳米屑,煮米爛訖,納鼠屎末,攪調頓服。覆被安臥,取汗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但陰虛火旺、氣虛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萎蕤飲子, 出處:《外台》卷三引《許仁則方》。 組成:萎蕤5兩(切),蔥白(切)1升,豉心1升(綿裹),粳米3合(研碎),雄鼠屎7枚(末)。 主治:天行癒後勞復,不但起動勞役,或因飲食稍多,或因言語過分,或緣視聽不節,狀若傷寒,服蔥白七味飲,若不覺可,宜合此方服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