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蔥白為蔥之白色部分,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毒消腫之效。在「蔥豉荷米煎」中,蔥白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 發汗解表:蔥白辛溫,能發散風寒,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狀,與豉、荷米相配,增強解表功效。
- 散寒通陽:蔥白性溫,能溫陽散寒,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胸悶、咳嗽等症,配合其他藥材,促進氣血運行,緩解不適。
蔥白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溫陽解表、散寒通陽的效果,是「蔥豉荷米煎」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蔥豉荷米煎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調和脾胃: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解表散寒、和中消食的功效。它能疏散風邪,緩解因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鼻塞、咳嗽等症狀。同時,淡豆豉還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蔥豉荷米煎的方劑中,蔥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荷葉清熱解暑,米能健脾益氣。淡豆豉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能協同作用,增強解表散寒、調和脾胃的功效,達到治療感冒、發熱、食慾不振等疾病的效果。
蔥豉荷米煎中包含薄荷,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熱: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表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與蔥豉荷米煎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表的效果。
- 開宣肺氣: 薄荷入肺經,能開宣肺氣,對於風熱犯肺、咳嗽氣喘等症狀亦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肺氣鬱閉,改善呼吸道症狀。
「蔥豉荷米煎」中的「荷米」指的是「大米」,其加入方劑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解毒,健脾和胃: 大米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和胃止瀉的作用。蔥豉性寒,清熱解毒力強,但易傷脾胃。大米的加入可緩解蔥豉的寒性,避免傷脾胃,並有助於促進食慾,增強機體抵抗力。
二、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大米與蔥豉相配,既能中和藥性,使其更易於人體吸收,又能發揮各自的功效。例如,蔥豉可以解表散寒,而大米可以健脾和胃,共同作用於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蔥豉荷米煎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鮮蔥白(一枚,切碎):發汗解表,散寒通陽。
- 淡香豉(二錢):疏風解表,除煩。
- 蘇薄荷(四分,沖):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生粳米(三十粒):益氣和中,養胃。
古代功效主治:
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傷寒初起一二日,頭痛身熱,發冷無汗的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從多篇古文內容的分析,蔥豉荷米煎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初期的輕症,特別是針對小兒患者。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辛溫發汗,解表散寒: 蔥白辛溫,能發汗解表,散寒通陽;淡豆豉雖性味辛甘,但此處取其輕清宣散之性,助蔥白發汗解表,使寒邪從汗而解。此二味為方中的主藥,針對風寒外束,表實無汗之證。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薄荷辛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作用。在此方中,薄荷用量較輕,一來可增強發散之力,二來可清解風寒化熱所致的頭痛、發熱等症狀。尤其適用於小兒外感初起,邪氣尚淺,病勢較輕的情況。
- 和中益胃,扶助正氣: 粳米甘平,能補益脾胃,調和中氣。在外感病初期,使用粳米可以保護胃氣,防止辛散藥物過於耗傷正氣。同時,也有助於汗液的生成,促進發汗解表。
- 因其輕而揚之: 根據《內經》「因其輕而揚之」的原則,此方藥物輕清,作用和緩,能透達肌表,宣散邪氣,而不傷正氣。特別適合小兒體質嬌嫩,不耐峻劑的情況。
- 隨證加減,靈活運用: 雖然蔥豉荷米煎是治療風寒感冒初期的基礎方,但在古文中也提到了根據不同證候進行加減的用法。例如,可加生薑增強散寒之力,加細芽茶清熱和中,或與平胃散等方劑合用以截瘧等等。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 發汗不徹,表寒雖散,而水鬱在裡。: 當發汗不徹,會出現表寒雖散,而水鬱在裡,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的症狀。
總體而言,蔥豉荷米煎是一個輕清宣散、辛溫解表、兼顧脾胃的方劑。它通過溫和的發汗作用,驅散體表的風寒邪氣,同時保護脾胃正氣,促進疾病的康復。其藥性平和,劑量輕巧,特別適用於小兒風寒感冒初期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鮮蔥白1枚(切碎),淡豆豉2錢,蘇薄荷4分(衝),生粳米30粒。
和中發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風寒感冒初起,症狀較輕時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本方有發汗作用,服用後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蔥豉荷米煎,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 組成:鮮蔥白1枚(切碎),淡豆豉2錢,蘇薄荷4分(衝),生粳米30粒。 主治:和中發汗。主治:小兒傷寒初起1-2日,頭痛身熱,發冷無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