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白皮散

樗白皮散

CHU BAI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六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26%
心經 13%
脾經 13%
膀胱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樗白皮散方中加入大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樗白皮性寒,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之效,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大米性平,味甘,能補脾益胃,與樗白皮配伍,能緩和其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
  2. 保護胃黏膜: 大米富含澱粉,能吸附部分藥物,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避免藥物直接接觸胃壁,起到保護作用。

因此,大米在樗白皮散中不僅能緩解藥性,還能保護脾胃,使其更加安全有效。

樗白皮散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毒散寒、消腫止痛之功效。配合樗白皮、地榆等藥材,能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起到協同作用。
  2. 引藥入肺:蔥白具有通鼻竅、宣肺氣的作用,可引導藥力直達肺部,加強藥效,使藥物更容易作用於肺經,並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樗白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毒性:樗白皮本身性寒,具有一定毒性,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樗白皮的寒性和毒性,使藥性更溫和,避免過於刺激腸胃。
  2. 調和藥性: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使其他藥材的功效得到更好的發揮,避免藥性相剋,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樗白皮散中起着解毒和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方更安全有效。

樗白皮散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樗白皮散主治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淡豆豉可輔助清熱解毒,並利濕消腫,促進瘡瘍癒合。
  2. 解表透疹:淡豆豉具有解表透疹之效,可促進疹子的發散,使毒邪外泄,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疹子。樗白皮散中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皮膚病,並預防疹子的發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樗白皮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下痢,諸藥不效者」,意指針對遷延不癒、他方難治的痢疾或泄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頑固痢疾多與濕熱蘊結腸道、氣機壅滯有關,故以樗根白皮為君藥,輔以粳米、蔥白等,共奏清熱燥濕、調和中焦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樗根白皮(臭椿皮)

    • 性味苦澀寒,主入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燥濕、收斂止痢。其苦寒能清腸中濕熱,澀性可固脫止瀉,尤其針對濕熱下痢伴隨裡急後重、便膿血者。現代研究亦顯示其含鞣質、苦味素,具抗菌、抗炎及收斂作用。
  2. 臣佐藥:粳米、蔥白

    • 粳米甘平,健脾益胃,防樗皮苦寒傷中,兼緩瀉下之急。
    • 蔥白辛溫,通陽散結,暢達腸道氣機,助化解濕濁壅滯之腹痛、滯下不暢。
  3. 佐使藥:甘草、豉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並制樗皮之苦烈。
    • (淡豆豉)宣鬱除煩,輕清透邪,若痢疾兼表邪未解或鬱熱內擾,可輔助疏解。

三、組方思路與協同作用

全方以「清熱燥濕為主,輔以調氣和中」為核心:

  • 攻邪:樗根白皮直清腸道濕熱,為治痢專藥。
  • 調中:粳米、甘草護胃氣,防苦寒敗胃。
  • 行氣:蔥白、豉宣通鬱滯,改善氣機升降。
    此配伍體現「標本兼顧」之法,針對濕熱痢久治不癒者,既能清解積滯,又可顧護正氣,調暢氣機以助康復。

傳統服藥法


樗根白皮1握,粳米50粒,蔥白1握,甘草1-2寸,豉2合。
上用水1升,煮取半升,頓服。小兒量大小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宜自行服用。
  2.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3. 本方不宜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如有需要,應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樗白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三。 組成:樗根白皮、大麻油、酢泔澱、椒豉。 主治:久痢。

樗白皮散,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樗根白皮1握,粳米50粒,蔥白1握,甘草1-2寸,豉2合。 主治:下痢,諸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