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蔥煎中包含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的作用。蔥味辛性溫,偏於散寒解表。甘草能緩和蔥的辛辣之性,使其更易於脾胃接受,並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防止傷陰。
2. 增強藥效: 甘草與蔥共同作用,可以增強其解表散寒之效。甘草能補脾益氣,助蔥氣上行,更有效地疏散風寒,緩解感冒初期症狀。
甘蔥煎中加入蔥白,乃取其辛溫發散之性。
蔥白性溫,入肺經,有發散風寒、宣肺解表之效,可解表散寒,並能通鼻竅,利呼吸。其辛散之性,可助藥力透達病所,增強藥效。
此外,蔥白亦具有解毒之功,有助於清除體內病邪,促進疾病痊癒。因此,甘蔥煎中加入蔥白,可謂相得益彰,更能發揮其治療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蔥煎》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瘡有膿水者」,即適用於皮膚潰瘍、瘡瘍化膿等感染性傷口,伴隨膿液分泌的症狀。其用法為外洗,透過清潔瘡面、祛除膿腐,以促進瘡口癒合。
二、組成藥物分析
甘草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傳統多用於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 外用時,《本草綱目》載其能「消腫導毒」,現代研究顯示其含甘草甜素、黃酮類成分,具抗炎、抑菌作用,可減輕局部紅腫及感染。
大胡蔥(即藠頭或薤白)
- 性辛溫,歸肺、胃、大腸經,傳統用於行氣活血、散結消腫。
- 外治瘡瘍時,其辛散之性能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協助排膿;所含硫化物可能有抗菌效果,助於控制創面感染。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協同作用:甘草清熱解毒,緩和大胡蔥的辛散之性;大胡蔥行氣活血,增強甘草的排膿效能。二藥合用,既可清解熱毒,又能疏通瘡面氣滯,達到「去腐生新」之效。
- 作用機理:
- 抗炎抑菌:兩藥均含抗菌成分,外洗可直接作用于患處,減少膿液生成。
- 引流排膿:大胡蔥的辛散特性可能促進瘡口開放,膿液更易排出;甘草的黏滑成分或能保護創面。
- 促進修復:甘草的抗炎作用可減輕組織損傷,為傷口癒創造條件。
四、推測適用範疇
此方簡便,適合輕度化膿性皮膚疾患,如癤腫、濕疹繼發感染等,然若瘡毒深重或全身症狀明顯,需配合內服藥或其他外治手段。其設計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路,以局部調氣血、清熱毒為核心。
傳統服藥法
甘草、大胡蔥。
上藥煎濃湯,候溫、洗患處,洗淨用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甘蔥煎, 出處:《傷科補要》卷三。 組成:甘草、大胡蔥。 主治:諸瘡有膿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