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膠散

牛膠散

NIU J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膠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牛膠散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藥性偏寒涼,加入甘草能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對身體造成負擔。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例如促進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與牛膠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膠散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附骨癰」,即古代對深部膿瘍(如骨髓炎、骨膜膿腫)的稱謂,特徵為癰毒深附於骨,局部腫痛難消,久則潰膿,或伴隨死骨形成。其描述「時看有小蟲出」提示古人觀察到瘡口可能寄生腐蟲(或腐敗組織分解現象),屬慢性潰瘍合併感染之重症。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水牛皮膠(炙焦)
    牛皮膠為傳統熬製的動物膠,性平味甘,古籍載其能「止血、斂瘡、消腫」。此方特以「炙焦」炮製,推測目的在增強其收澀拔毒之力,類似「炭藥」止血生肌之效(如阿膠炭),同時焦化物可能形成物理吸附,助於排除瘡口穢濁。
  • 生鯉魚外貼
    生鯉魚肉性涼,《本草綱目》稱其可「治癰腫,散惡血」。以整片魚肉覆蓋瘡面,或利用其黏液形成密閉環境,一則引藥透入,二則藉魚肉清涼之性緩解局部熱毒,或機械性吸附瘡口滲液與壞死組織。
    古人強調「蟲出盡」後續用藥,反映其認為鯉魚外貼具「引蟲外出」的直觀作用,可能與魚肉腐敗氣味吸引腐生生物,或軟化壞死組織促進排膿有關。
  • 鹽湯洗瘡
    鹽水清洗可收斂瘡面、殺菌(古人經驗),配合牛膠散形成「清潔—敷藥—覆蓋」的創面處理鏈,體現「祛腐生新」的思路。

3.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 「焦膠拔毒」+「生魚引邪」+「鹽湯潔瘡」 三法聯動,針對附骨癰「膿深蟲蝕」的病機:

  • 炙焦牛皮膠為核心,直接收斂瘡口、吸附膿毒;
  • 鯉魚外貼作為「輔助載體」,加強藥力滲透並物理性清除腐穢;
  • 鹽湯為前期清創手段,三者形成階梯式治療,體現「祛腐—除蟲—生肌」的漸進邏輯。

附註:古代醫家對「蟲」的認知或包含肉眼可見的寄生蟲(如蛆)、亦或對壞死組織的比喻,此方外治法的設計直觀務實,符合瘡科「給邪出路」的傳統原則。

傳統服藥法


水牛皮膠(炙焦)。
上為細散。
塗敷瘡上,用生鯉魚破開,外面貼定。時看有小蟲出,更以鹽湯洗,敷上藥,再以魚貼,蟲出盡,更敷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

相同名稱方劑


牛膠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牛皮膠(燒灰)。 主治:寒凍足跟,開裂,血出疼痛。

牛膠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組成:水牛皮膠(炙焦)。 主治:附骨疽,積年發膿,骨出不癒。

牛膠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組成:牛皮膠(黃明者,慢火炙令燥)半兩,甘草(用水1盞蘸炙,水盡,銼)半兩。 主治:附骨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