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薤白湯

HUANG QI XIE BA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0%
心經 16%
胃經 14%
腎經 8%
大腸經 7%
三焦經 4%
肝經 2%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薤白湯中包含黃耆,主要是基於其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作用。而薤白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善於行氣止痛、溫通心陽。

因此,黃耆薤白湯中加入黃耆,可以補益氣血,固護表氣,並輔助薤白行氣止痛,溫通心陽,達到治療氣虛表寒,心胸憋悶,氣短乏力,心痛等症的功效。

對於[黃耆薤白湯]中的人參成分,人參在此方中的作用是補氣固表,增強體質,適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等症狀。

黃耆薤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水,助黃耆益氣: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水、寧心安神之效。與黃耆同用,一方面可助黃耆益氣健脾,另一方面可利水滲濕,防止黃耆益氣過度而導致水濕停滯。

2. 協調藥性,促進藥效: 薤白辛溫,善行氣解鬱,但過於辛燥,易傷津液。茯苓甘淡滲濕,可緩解薤白辛燥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利於氣血運行,更好地發揮藥效。

對於[黃耆薤白湯]中的五味子成分,五味子性味酸溫,具有收斂固澀、補腎益氣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虛汗、久咳等症狀。該方加入五味子旨在增強固澀止汗的作用。

黃耆薤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益氣,助黃耆補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之力,提高整體療效。
  2. 扶正祛邪,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偏於補陽,而薤白性辛溫,偏於散寒,白朮性溫和,可調和二者藥性,避免藥性過偏,使藥力更趨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黃耆薤白湯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通陽散結:薤白性溫,入心、肺經,具有行氣活血、溫通脈絡的作用。對於因寒凝血瘀所致的胸悶、心痛、氣短等症狀,薤白能溫通心脈,化瘀散結,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胸痛不適。

二、輔助黃芪補氣固表:黃芪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薤白則能促進血液循環,將黃芪的補氣作用引導至心肺,更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黃耆薤白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助陽化氣,溫通經絡: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絡的功效。與黃耆、薤白等藥材配伍,能溫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通暢經絡,從而增強藥效。
  2. 輔助薤白,解表散寒: 薤白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散寒止痛,宣肺解表,但其力量較弱。蔥白性溫,與薤白相輔相成,加強了散寒解表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總之,蔥白在黃耆薤白湯中起到了溫陽化氣,通暢經絡,輔助薤白解表散寒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黃耆薤白湯中加入大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黃耆薤白湯以溫陽利水、活血化瘀為功效,但藥性偏於溫燥,容易耗傷津液。大米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的功效,能緩解藥物的燥烈之性,防止損傷脾胃。
  2. 增強補益:黃耆為補氣要藥,薤白則活血通陽,兩者合用,可補氣活血,但仍需適當補充營養。大米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族等,能為患者提供能量,增強體質,更好地促進藥效發揮。

因此,黃耆薤白湯加入大米,既能緩解藥性,又能增強補益,使藥效更趨平和,更利於患者康復。

黃耆薤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薤白辛溫之性: 薤白辛溫,具行氣活血之效,但若單用易傷陰耗血。白芍酸寒,能斂陰和血,可緩解薤白之辛溫,防止其過於燥烈,避免傷陰。
  2. 調和營衛,改善氣血運行: 白芍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與黃耆補氣升陽、薤白行氣活血相配合,可使氣血調和,營衛暢通,進一步促進血脈流通,改善胸痺、心痛等症狀。

黃耆薤白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是考慮到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之功效。薤白性寒,偏於降氣止痛,但寒性偏重,易傷脾胃。加入生薑,可溫中和寒,避免薤白的寒涼之性損傷脾胃,同時也能促進薤白藥效的發揮,達到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2. 和胃止嘔,緩解副作用: 黃耆薤白湯中,薤白與桂枝均具有發散之性,可能造成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生薑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能緩解藥物對胃部的刺激,減少副作用,使患者更易接受治療。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薤白湯」是由黃耆、人參、茯苓、五味子、白朮、薤白、蔥白、大米、白芍、生薑等藥材組成,具有補氣益陰、健脾益胃、利水消腫、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主治傷寒痊癒之後,五臟全都虛弱,身體瘦弱,元氣不足。

  1.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2. 人參:性微溫,味甘、苦,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安神等功效。

  3.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胃、寧心安神等功效。

  4.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歸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益氣生津、補腎固精等功效。

  5. 白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

  6. 薤白: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理氣行氣、通陽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

  7. 蔥白: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疏風散寒、通陽化痰、利尿消腫等功效。

  8. 大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補脾等功效。

  9. 白芍:性涼,味酸、苦,歸肝、脾經,具有養血和營、柔肝止痛、收斂固澀等功效。

  10. 生薑: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散寒止痛等功效。

綜上所述,中藥方劑「黃耆薤白湯」具有補氣益陰、健脾益胃、利水消腫、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主治傷寒痊癒之後,五臟全都虛弱,身體瘦弱,元氣不足。

傳統服藥法


黃耆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1分(去黑皮),五味子1分,白朮1分,薤白7莖,蔥白3莖,粳米半合,芍藥半分,生薑半分,羊腎1只(去脂膜)。
上銼細,分作三服。
每服用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1日服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脾胃、化痰健脾的功效,適合於五臟俱虛、羸劣不足的患者。但脾胃虛弱、痰濕重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薤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黃耆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1分(去黑皮),五味子1分,白朮1分,薤白7莖,蔥白3莖,粳米半合,芍藥半分,生薑半分,羊腎1隻(去脂膜)。 主治:傷寒後五臟俱虛,羸劣不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