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緩腸湯中加入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腎之效。緩腸湯主要功效為潤腸通便,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便祕,加入人參可起到補益脾胃、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人參可 提升整體氣血,讓腸道機能恢復,促進排便順暢。
同時,人參還有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因便祕引起的腹脹、煩躁等症狀,提高整體療效。
緩腸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是因為其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並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功能,對於脾虛濕困,導致大便溏瀉的症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白朮還能改善脾胃氣虛所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並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腸道健康,緩解便祕。
緩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養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氣血不足、腸燥便祕引起的排便困難,當歸能滋養血氣,潤滑腸道,促進排便。
- 緩解疼痛:當歸還能活血化瘀,緩解腸道痙攣疼痛。對於因腸道炎症或便祕引起的腹痛,當歸能有效舒緩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因此,緩腸湯中加入當歸,不僅能潤腸通便,還能緩解疼痛,促進腸道功能的正常運作。
緩腸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促進腸道蠕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緩腸湯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虛水停導致的便祕,茯苓可健脾利濕,使腸道濕氣消散,促進消化功能,改善便祕症狀。
- 改善腸道菌羣平衡: 茯苓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可吸附腸道內的毒素和有害物質,有助於改善腸道菌羣平衡,降低腸道炎症,緩解便祕症狀。
總之,茯苓在緩腸湯中扮演著健脾利濕、改善腸道菌羣平衡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便祕症狀,提高腸道功能。
緩腸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行氣燥濕: 厚朴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肺經。其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效。緩腸湯旨在治療腸燥便祕,厚朴可疏通腸胃氣機,促進腸道蠕動,並消除腸道積滯,改善便祕症狀。
- 降逆止嘔: 厚朴還具有降逆止嘔之功。便祕患者常伴有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厚朴可降逆止嘔,緩解患者不適。
因此,厚朴在緩腸湯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既能行氣燥濕,改善便祕症狀,又能降逆止嘔,緩解患者不適。
緩腸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緩腸湯多用於寒凝氣滯、腸胃不和引起的便祕,生薑可以溫暖腸胃,驅寒止痛,促進藥效發揮,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發揮通便之效。
- 調和脾胃: 生薑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同時,生薑還有解毒的功效,可以減輕某些藥材的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緩腸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其緩解腸道痙攣、止痛的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腸道痙攣,同時亦可鎮痛止痛,緩解因腸道痙攣引起的疼痛。
因此,白芍在緩腸湯中,起到舒緩腸道痙攣、緩解疼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緩解便祕的功效。
緩腸湯中包含阿膠,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腸: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固澀止血的功效。緩腸湯多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而阿膠能滋陰潤燥,使腸道潤滑,促進排便,緩解便祕症狀。
- 補血益氣:阿膠亦有補血益氣之效,對於因氣血虧虛而致便祕者,可起到雙重調節作用,既能滋潤腸道,又能改善氣血不足,從而改善便祕。
總而言之,阿膠在緩腸湯中的加入,是為了發揮其滋陰潤腸、補血益氣之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緩解便祕症狀。
緩腸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改善腸道機能: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健脾益氣的功效。緩腸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所致的腸燥便祕,黃耆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
- 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 黃耆不僅能補氣健脾,還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便祕患者往往伴有氣虛、免疫力下降等問題,黃耆的加入可以提升整體抵抗力,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因此,緩腸湯中加入黃耆,不僅能改善腸道機能,還可增強體質,有利於整體康復。
緩腸湯中加入大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大米性平味甘,具備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避免對腸胃造成刺激,使藥物更加溫和有效。
- 增強營養: 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為身體提供能量和營養,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療效。
緩腸湯中含有罌粟殼,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1. 止痛作用: 罌粟殼含有嗎啡等生物鹼,具有鎮痛止瀉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腸道痙攣和疼痛。
2. 收斂作用: 罌粟殼也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緩解腸道蠕動過快,減少腹瀉次數。
然而,罌粟殼屬於管制藥品,其使用需嚴格控制,且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產生依賴性或其他副作用。
緩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緩腸湯中可能含有其他性寒或燥烈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緩和其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其更易於服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腸胃不適,甘草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改善腸道功能,起到緩解便祕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緩腸湯 」
緩腸湯,是中醫方劑中的一種,主要成分有人參、白朮、當歸、茯苓、厚朴、生薑、白芍、阿膠、黃耆、大米、罌粟殼、甘草,具有補氣、補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於產後血崩、出血色鮮紅如赤豆汁、小腹疼痛等症狀。
緩腸湯 組成介紹:
1.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生薑: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3. 白芍: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
4. 白朮: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5. 當歸: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6. 阿膠: 阿膠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
7.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8. 大米: 大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補脾、益氣生津、清熱利尿、除煩渴、止瀉止痢、強筋骨等功效。
9. 厚朴: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10. 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11. 人參: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緩腸湯 主治功效:
1. 產後血崩: 緩腸湯具有補氣、補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於產後血崩、出血色鮮紅如赤豆汁、小腹疼痛等症狀。
2. 其他出血性疾病: 緩腸湯也可用於治療其他出血性疾病,如外傷出血、痔瘡出血、胃出血、腸出血等。
總結:
中醫方劑「緩腸湯」的主要成分是人參、白朮、當歸、茯苓、厚朴、生薑、白芍、阿膠、黃耆、大米、罌粟殼、甘草。具有補氣、補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於產後血崩、出血色鮮紅如赤豆汁、小腹疼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1兩,白朮1兩,當歸(去蘆並土)1兩,白茯苓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制)1兩,白芍藥1兩,炙甘草1兩,阿膠(蛤粉炒,去粉)2兩,黃耆(蜜炙)2兩,陳粳米(炒)2兩,御米殼3兩(蜜炙)。
上為粗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棗1個,同煎至5分,去滓,空腹食前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緩腸湯有緩急止痛、止血止痢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緩腸湯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緩腸湯,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人參(去蘆)1兩,白朮1兩,當歸(去蘆并土)1兩,白茯苓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制)1兩,白芍藥1兩,炙甘草1兩,阿膠(蛤粉炒,去粉)2兩,黃耆(蜜炙)2兩,陳粳米(炒)2兩,禦米殼3兩(蜜炙)。 主治:蠱利。下血如赤水豆汁,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