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氣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有兩大原因:
- 大補元氣,益氣生津: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尤其適合氣虛、脾虛、津液不足等症狀。補氣丸主要用於補益氣血,人參能作為藥方中重要的藥材,發揮其補氣固本之效。
- 協同增效,提高藥效:人參與其他補氣藥材如黃芪、黨參等,能互相協同增效,加強補氣效果。同時,人參還可提升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補氣丸的療效。
補氣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固表之功效。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作用。
其補氣作用主要表現在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對於氣虛乏力、倦怠無力、自汗盜汗、氣短心悸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因此,在補氣丸中加入黃耆,能有效提升方劑的補氣功效,使之更適合於氣虛體弱者使用。
補氣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補氣效力: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補氣丸多以補益氣血為主,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虛濕困,則氣血生化不足,影響補氣效果。茯苓健脾利濕,可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有助於氣血生化,提升補氣效果。
- 利水滲濕,避免氣滯: 茯苓利水滲濕,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避免濕邪阻滯氣機,造成氣滯血瘀,影響補氣效果。同時,茯苓還能促進氣血運行,使補氣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補氣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其補脾益氣、燥濕健脾的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以下作用:
- 補脾益氣: 白朮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 燥濕健脾: 白朮能燥濕健脾,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
因此,白朮作為補氣丸的組成成分,能有效提升補氣的效果,同時兼顧脾胃的調理,提高整體療效。
補氣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是考慮其 養血柔肝、斂陰止汗 的功效,與補氣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白芍的 養血柔肝 作用可以緩解氣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氣虛而引發的肝鬱氣滯,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此外,白芍的 斂陰止汗 功能,可以有效控制氣虛所致的自汗盜汗,進一步提升補氣的效果,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補氣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補氣丸常用於氣虛脾弱,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能理氣健脾,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氣虛狀態。
- 調和藥性:補氣丸中可能含有其他較溫燥的藥材,如人參、黃芪等。陳皮性微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減少副作用。同時,陳皮還可增強補氣丸的補氣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補氣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生津止渴: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補氣丸多用於氣虛津虧、口渴咽燥、咳嗽氣喘等症,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配合補氣藥物,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 養心安神,緩解心悸: 麥門冬還具有養心安神、緩解心悸的作用。補氣丸中也常加入補氣養心之品,麥門冬的加入可以協同補氣藥物,改善心氣不足、心悸失眠等症。
補氣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性溫,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平喘的作用。補氣丸常用於治療氣虛不足、肺氣不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而五味子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補氣止咳之效。
- 固澀止汗:五味子入腎經,有固澀止汗的作用。氣虛容易導致汗出不止,而五味子可以幫助收斂汗液,減少汗液流失,進一步增強補氣丸的整體療效。
補氣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提升心氣,改善神志: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安神益智、開竅醒神的功效。補氣丸常用於氣虛乏力、心神不安、健忘等症狀。遠志的加入,可以增強補氣功效,同時改善神志,使補氣更全面。
2. 緩解氣鬱,疏通氣機: 遠志還具有行氣解鬱的功效。氣虛往往伴隨氣鬱,影響心肺功能。遠志的加入,可以疏解鬱滯,使氣機暢通,使補氣效果更佳。
總之,補氣丸中加入遠志,是為了增強補氣效果,改善神志,並協調氣血運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補氣丸方劑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溫肺化痰之效。
白芥子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溫肺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溫熱之性,可驅散寒邪,止咳平喘。
在補氣丸中加入白芥子,可以幫助溫補肺氣,化解痰濕,進一步提高補氣益肺的效果,尤其適用於寒痰阻肺、氣虛咳嗽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氣丸」
中藥白芥子
性溫,味辛,具有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等功效。
中藥白芍
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中藥白朮
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中藥陳皮
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中藥茯苓
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中藥黃耆
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中藥麥門冬
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中藥人參
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中藥五味子
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中藥遠志
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補氣丸」由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白芍、陳皮、麥門冬、五味子、遠志、白芥子組成,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虛勞、氣分之傷、右手脈大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葫蘆巴(炒)半兩,高良薑(炒)半兩,補骨脂(炒)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威靈仙(去土)半兩,茴香子(炒)1兩半,檳榔(生)2枚。
補虛壯筋骨。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丸, 出處:《傅青主男科》。 組成:人參3兩,黃耆3兩,茯苓4兩,白朮8兩,白芍3兩,陳皮1兩,炙草8錢,麥冬3兩,五味子1兩,遠志1兩,白芥子1兩。 主治:虛勞,氣分之傷,右手脈大。
補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葫蘆巴(炒)半兩,高良薑(炒)半兩,補骨脂(炒)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威靈仙(去土)半兩,茴香子(炒)1兩半,檳榔(生)2枚。 主治:補虛壯筋骨。主治:臍下撮痛及小腸氣。
補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防己1兩,犀角(鎊)1兩,葶藶(隔紙炒)1兩,牽牛子(半生半熟)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訶黎勒(煅,去核)1兩,海蛤1兩,川芎1兩,生乾地黃(焙)1兩,大黃2兩半,木通(銼)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大戟(炒)1兩,防風(去叉)1兩,鬱李仁(去皮尖,炒)1兩,木香1兩。 主治:三焦病水腫,腹脹不利,小水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