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丸

BU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傅青主男科》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2%
心經 17%
腎經 11%
胃經 8%
肝經 8%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氣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大補元氣,益氣生津: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尤其適合氣虛、脾虛、津液不足等症狀。補氣丸主要用於補益氣血,人參能作為藥方中重要的藥材,發揮其補氣固本之效。
  2. 協同增效,提高藥效:人參與其他補氣藥材如黃芪、黨參等,能互相協同增效,加強補氣效果。同時,人參還可提升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補氣丸的療效。

補氣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固表之功效。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作用。

其補氣作用主要表現在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對於氣虛乏力、倦怠無力、自汗盜汗、氣短心悸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因此,在補氣丸中加入黃耆,能有效提升方劑的補氣功效,使之更適合於氣虛體弱者使用。

補氣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補氣效力: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補氣丸多以補益氣血為主,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虛濕困,則氣血生化不足,影響補氣效果。茯苓健脾利濕,可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有助於氣血生化,提升補氣效果。
  2. 利水滲濕,避免氣滯: 茯苓利水滲濕,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避免濕邪阻滯氣機,造成氣滯血瘀,影響補氣效果。同時,茯苓還能促進氣血運行,使補氣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補氣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其補脾益氣、燥濕健脾的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以下作用:

  • 補脾益氣: 白朮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 燥濕健脾: 白朮能燥濕健脾,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

因此,白朮作為補氣丸的組成成分,能有效提升補氣的效果,同時兼顧脾胃的調理,提高整體療效。

補氣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是考慮其 養血柔肝、斂陰止汗 的功效,與補氣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白芍的 養血柔肝 作用可以緩解氣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氣虛而引發的肝鬱氣滯,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此外,白芍的 斂陰止汗 功能,可以有效控制氣虛所致的自汗盜汗,進一步提升補氣的效果,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補氣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補氣丸常用於氣虛脾弱,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能理氣健脾,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氣虛狀態。
  2. 調和藥性:補氣丸中可能含有其他較溫燥的藥材,如人參、黃芪等。陳皮性微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減少副作用。同時,陳皮還可增強補氣丸的補氣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補氣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生津止渴: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補氣丸多用於氣虛津虧、口渴咽燥、咳嗽氣喘等症,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配合補氣藥物,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2. 養心安神,緩解心悸: 麥門冬還具有養心安神、緩解心悸的作用。補氣丸中也常加入補氣養心之品,麥門冬的加入可以協同補氣藥物,改善心氣不足、心悸失眠等症。

補氣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性溫,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平喘的作用。補氣丸常用於治療氣虛不足、肺氣不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而五味子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補氣止咳之效。
  2. 固澀止汗:五味子入腎經,有固澀止汗的作用。氣虛容易導致汗出不止,而五味子可以幫助收斂汗液,減少汗液流失,進一步增強補氣丸的整體療效。

補氣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提升心氣,改善神志: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安神益智、開竅醒神的功效。補氣丸常用於氣虛乏力、心神不安、健忘等症狀。遠志的加入,可以增強補氣功效,同時改善神志,使補氣更全面。

2. 緩解氣鬱,疏通氣機: 遠志還具有行氣解鬱的功效。氣虛往往伴隨氣鬱,影響心肺功能。遠志的加入,可以疏解鬱滯,使氣機暢通,使補氣效果更佳。

總之,補氣丸中加入遠志,是為了增強補氣效果,改善神志,並協調氣血運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補氣丸方劑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溫肺化痰之效。

白芥子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溫肺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溫熱之性,可驅散寒邪,止咳平喘。

在補氣丸中加入白芥子,可以幫助溫補肺氣,化解痰濕,進一步提高補氣益肺的效果,尤其適用於寒痰阻肺、氣虛咳嗽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氣丸」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補氣丸的組成、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一、組成與基礎功效

補氣丸的基本組成為:

  • 人參: 大補元氣,益脾生津。為君藥,峻補元氣,是補氣的主力。
  • 黃耆: 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為臣藥,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兼利水消腫。
  • 茯苓: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健脾滲濕,寧心安神,能輔助人參、黃耆補氣,又能祛濕,避免滋膩礙胃。
  • 白朮: 健脾燥濕,和胃安胎。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補益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
  • 白芍: 養血調經,柔肝止痛。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補氣藥同用,可防止氣有餘而血不足。
  • 陳皮: 理氣化痰,健脾開胃。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既能防止補益藥物滋膩礙胃,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 麥門冬: 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滋陰潤肺,益胃生津,可防止補氣藥過於溫燥。
  • 五味子: 收斂固表,益腎寧心。收斂固澀,益氣生津,斂肺止汗,又能寧心安神。
  • 遠志: 安神定驚,益智增強。交通心腎,安神定志,益智強識。
  • 白芥子: 散寒通絡,利氣豁痰。溫肺散寒,利氣豁痰,可輔助治療痰濕阻滯之證。

二、主治病症

綜合各古籍記載,補氣丸主治以下病症:

  1. 氣虛諸證: 表現為呼吸少氣,懶言語,無力動作,目無精光,面色㿠白,脈象虛大等。此為補氣丸最主要、最核心的治療範圍,方中人參、黃耆為峻補元氣之要藥。
  2. 虛勞: 積勞損傷或大病之後,身體虛弱,出現四肢沉滯,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步喘惙,心中虛悸,口燥咽乾,漸致瘦削,痰唾稠黏,飲食減少,夢寐失精神,思不樂等症狀。此為氣虛日久,累及臟腑,導致全身虛弱的表現。
  3. 肺虛少氣,咳嗽自汗: 肺氣不足,則呼吸短促,咳嗽無力,衛外不固,則自汗出。方中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等藥物可補益肺氣,斂肺止咳。
  4. 產後腸脫不收: 產後氣血虧虛,中氣下陷,導致腸脫不收。
  5. 三焦病久,欲成水,腹脹不消,小水不利: 三焦氣機不利,水濕停聚,出現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方中黃耆、茯苓、白朮等藥物有利水消腫之功。
  6. 小腸氣,臍下撮痛: 中氣不足,寒凝氣滯,導致小腸氣痛。方中白芥子有散寒通絡之效。

三、治療原理

補氣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峻補元氣: 以人參為君藥,大補元氣,從根本上改善氣虛狀態。
  2. 健脾益氣: 以白朮、茯苓等藥物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有源。
  3. 固表斂汗: 以黃耆、五味子等藥物固表斂汗,防止氣虛自汗。
  4. 養血柔肝: 以白芍養血柔肝,防止氣有餘而血不足,氣血並調。
  5. 理氣化痰: 以陳皮理氣化痰,防止補益藥物滋膩礙胃,並可治療痰濕阻滯之證。
  6. 滋陰潤燥: 以麥門冬滋陰潤燥,防止補氣藥過於溫燥,損傷陰液。
  7. 安神定志: 以遠志安神定志,改善氣虛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
  8. 散寒通絡: 以白芥子散寒通絡,治療寒凝氣滯引起的小腸氣痛。

總之,補氣丸以峻補元氣為核心,兼顧健脾益氣、固表斂汗、養血柔肝、理氣化痰、滋陰潤燥、安神定志、散寒通絡等多方面作用,從整體上調理氣虛狀態,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葫蘆巴(炒)半兩,高良薑(炒)半兩,補骨脂(炒)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威靈仙(去土)半兩,茴香子(炒)1兩半,檳榔(生)2枚。
補虛壯筋骨。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心內膜炎心包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骨質疏鬆症腹瀉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丸, 出處:《傅青主男科》。 組成:人參3兩,黃耆3兩,茯苓4兩,白朮8兩,白芍3兩,陳皮1兩,炙草8錢,麥冬3兩,五味子1兩,遠志1兩,白芥子1兩。 主治:虛勞,氣分之傷,右手脈大。

補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葫蘆巴(炒)半兩,高良薑(炒)半兩,補骨脂(炒)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威靈仙(去土)半兩,茴香子(炒)1兩半,檳榔(生)2枚。 主治:補虛壯筋骨。主治:臍下撮痛及小腸氣。

補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防己1兩,犀角(鎊)1兩,葶藶(隔紙炒)1兩,牽牛子(半生半熟)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訶黎勒(煅,去核)1兩,海蛤1兩,川芎1兩,生乾地黃(焙)1兩,大黃2兩半,木通(銼)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大戟(炒)1兩,防風(去叉)1兩,鬱李仁(去皮尖,炒)1兩,木香1兩。 主治:三焦病水腫,腹脹不利,小水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