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丸

REN C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二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1%
腎經 21%
心經 18%
胃經 8%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丸」方劑中包含「人參」,原因如下:

  1. 補氣固本: 人參為藥性平和、補氣益血之藥材,能補脾益肺,固本培元,有助於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
  2. 君藥主導: 方劑中以人參為君藥,其功效主導整個方劑的藥性,以提升整體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人參丸中使用人參作為主要藥材,是為了發揮其補氣固本的功效,並作為君藥主導方劑藥性,達到治療效果。

人參丸為傳統中醫補益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體虛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人參、地黃等多種中藥材,其中對於「地瓜」的使用,可能是指「地黃」的誤解或方言差異,因為在標準的人參丸配方中,並未見到「地瓜」這一食材。若將「地瓜」理解為「地黃」,則其作用便得以解釋。地黃是一種常用的滋陰補腎藥材,生地黃偏涼能清熱涼血,熟地黃性溫則長於滋陰養血。加入人參丸中,與人參相輔相成,既可增強整體的補益效果,又能避免單用人參可能引起的燥熱之弊。此外,地黃還具有一定的安神作用,對改善因體虛所致的失眠、心悸亦有助益。因此,在人參丸的配伍中,即使原文中的「地瓜」應為「地黃」,其仍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共同達到調理身體、補氣養血的目的。

人參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參力: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可補脾氣,助人參補氣之力,使補氣效果更佳,且能防止參藥過於滋膩,避免產生濕困之弊。
  2. 固本培元,防虛脫: 白朮能固脾土,防止氣血津液外泄,有助於人參補氣養血,避免因氣虛而導致的虛脫、乏力等症狀。同時,白朮也能減少人參的寒涼之性,使補氣效果更溫和。

人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的特性與人參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藥效。

  • 茯苓健脾利濕,與人參補氣相配,有助於提升人參的補氣效果,防止氣滯濕阻。 茯苓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水滲濕,避免人參補氣後造成濕氣停滯,影響脾胃運化。
  • 茯苓性平,與人參溫補相配,可避免人參補氣過於溫燥,避免燥熱之弊。 茯苓能調節人參的溫熱之性,使其補氣而不傷陰,避免補氣過度導致陰虛火旺。

總之,茯苓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人參的功效,使其補氣健脾,溫而不燥,更符合臨牀需求。

人參丸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增強人參補氣功效: 石斛性微寒,味甘,歸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與人參相配,可以緩解人參的燥熱之性,避免過於燥烈,進而更有效地發揮人參補氣益血的功效,使補益作用更加溫和持久。
  2. 協同補益,增強體質: 石斛具有滋養陰液、強健脾胃的作用,與人參一起,可以共同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人參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人參與黃耆皆為補氣要藥,人參偏於補益元氣,而黃耆則善於補氣固表,兩者相輔相成,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抵禦外邪侵襲。

2. 協同作用: 黃耆可助人參補氣之力,使其藥效更顯著。同時,黃耆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防止人參補氣過度而導致水腫。

因此,人參丸中加入黃耆,可更有效地補氣固表,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

人參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斂肺固腎:五味子味酸性收,入肺腎二經,能斂肺氣、固腎精,與人參補氣益肺的功效相輔相成,可防止人參補氣太過而耗氣傷陰。

二、調和脾胃:五味子具有收斂脾胃、止瀉止嘔的功效,可緩解人參補氣後可能出現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使補氣效果更穩固。

因此,人參丸中加入五味子,不僅可以增強補氣功效,還可以防止人參的副作用,使補氣更平和、更持久。

主治功效


人參丸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

  1. 脈痹(熱痹): 《類證治裁》提及,人參丸可於風濕鬱熱導致的脈痹(熱痹)後期使用,意指在清熱祛濕之後,使用人參丸以補氣血,促進血脈運行。
  2. 婦人風邪驚悸,神思不安: 《聖濟總錄》指出,人參丸可用於治療婦人因風邪引起的驚悸不安,顯示其具有安神定驚的功效。
  3. 傷寒相關症狀: 《聖濟總錄》多處記載人參丸用於治療傷寒相關症狀:
    • 傷寒風邪在胃,乾嘔不止,飲食不下: 此處人參丸用於調理胃氣,緩解因風邪導致的嘔吐及食欲不振。
    • 傷寒嘔噦不止,胸滿煩躁: 搭配藿香等藥材,可見人參丸可用於改善傷寒引起的嘔吐及胸膈不適。
    • 傷寒四五日,嘔噦有痰,胸膈不利: 顯示人參丸於傷寒中期亦有應用,可處理嘔吐及胸悶。
    • 傷寒瘥後夾勞,四肢無力,骨節煩疼,不思飲食: 說明人參丸可用於傷寒後期的調理,恢復體力與食慾。
    • 傷寒後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此處強調人參丸用於補益脾胃,解決傷寒後期的食慾不振問題。
    • 傷寒後胃氣虛冷,宿食不消: 搭配麥芽,可見人參丸能處理傷寒後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問題。
  4. 勞瘧: 《聖濟總錄》亦提及人參丸可用於治療勞瘧,顯示其有補虛扶正,調節機體陰陽平衡之功。
  5. 霍亂吐利:《聖濟總錄》中,人參丸與其他藥材搭配,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吐瀉,顯示其可以補氣止瀉,緩解虛脫。
  6. 脾胃虛弱,嘔吐不下食: 《聖濟總錄》記載,人參丸可治療因脾胃氣虛導致的嘔吐、食不下之症狀,強調其健脾益胃之效。
  7. 妊娠惡阻: 《皇漢醫學》引用多種古籍,強調乾薑半夏人參丸可用於妊娠惡阻,特別是其他鎮嘔劑無效時,此方可發揮補虛止嘔之功。

治療原理:

  1. 補氣健脾: 人參、白朮、黃耆為方中主要補氣藥,能補益元氣,健脾益胃,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2. 養陰生津: 地黃、麥門冬、石斛、五味子具有養陰生津之效,可緩解熱病後期或陰虛引起的口渴、煩躁等症狀,並可滋潤腸道,緩解因虛致便秘。
  3. 寧心安神: 茯苓、茯神、龍齒、遠志、石菖蒲等具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因虛弱或風邪導致的驚悸、失眠、煩躁等症狀。
  4. 和胃止嘔: 根據《皇漢醫學》分析,乾薑半夏人參丸在止嘔方面,有別於其他單純的鎮嘔劑,其含有乾薑、半夏,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同時又含人參,能補益虛損,此方止嘔的原理更偏向於從根本上調節胃氣。
  5. 活血通絡: 《奇效良方》提及人參丸可通行血脈,說明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這與其補氣活血的功能相關。
  6. 扶正祛邪: 《類證治裁》提到人參丸用於脈痹後期,以及《聖濟總錄》中用於傷寒恢復期,都顯示人參丸的重點在於扶助正氣,幫助機體恢復。

總結:

人參丸並非單一功效的方劑,其組方以補氣健脾為基礎,兼顧養陰生津、寧心安神、和胃止嘔等功效。根據不同的配伍和劑型,可應用於多種虛損性疾病,包括熱病後期、婦人疾病、傷寒後期、脾胃虛弱等。其治療原理在于補益正氣,調節陰陽平衡,使機體恢復正常功能。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1分,丁香1分,陳皮(去白)1分,乾薑(炮)1分,白朮1分,半夏(湯洗7次)半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每三歲小兒服10丸,溫湯送下,不拘時候,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人參丸有補氣養血、止血化痰的作用,但是如果有感冒、發燒、頭痛、腹瀉等症狀,不建議服用人參丸。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胰臟炎霍亂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乳房腺體瘤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丸,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人參半兩,生蒲黃半兩,甘草(生)1分,麥門冬2分。 主治:鼻血。

人參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人參4分,乾薑4分,枳實4分,龍骨6分,赤石脂6分,黃連6分,苦參6分,厚朴,黃芩五分。 主治:冷熱不調,痢膿水。

人參丸, 出處:《傳家秘寶》卷三。 組成:人參半兩(去蘆),生蒲黃半兩,甘草1分,麥門冬(浸,去心,焙乾)1兩,生地黃1兩,當歸半兩(淨洗去塵,銼,研,焙)。 主治:鼻衄及咯血咳嗽。

人參丸,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 人參丸(《雞峰》卷十六。)出處:《雞峰》卷十六。組成:鹿角膠1兩,熟地黃1兩,白芍藥1兩,當歸1兩,白朮1兩,人參1兩,川芎1兩。主治:養陰生血補虛。 。 主治:養陰生血補虛。

人參丸, 出處:《局方》卷十(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人參(去蘆)1分,丁香1分,陳皮(去白)1分,乾薑(炮)1分,白朮1分,半夏(湯洗7次)半兩。 主治:小兒乳哺,飲冷過度,傷冷脾胃,腹脅脹滿,多吐痰涎。小兒宿食不消,吐痰涎;逆食,乾嘔食少。

人參丸,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 人參丸(《本事》卷二。)出處:《本事》卷二。組成:人參(去蘆)1兩,山芋1兩,白朮1兩,白茯苓(去皮)1兩,石斛(去根,淨洗,細銼,酒炒)1兩,黃耆(蜜水塗炙,取頭末)1兩,五味子(揀)1兩。主治:平補五臟虛羸,六腑怯弱,充肌膚。進飲食。 。 主治:平補五臟虛羸,六腑怯弱,充肌膚。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