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湯

母雞湯

MU J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腎經 15%
心經 15%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5%
肝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5%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母雞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為了其 補氣益血 的功效。

人參 具有 大補元氣 的作用,可以 增強體力提高免疫力,對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的人羣,可以起到 滋補 的作用。

母雞本身也具有 補血益氣 的功效,與人參相輔相成,可以 提升湯品的滋補效果,使其更加適合於體虛、氣血不足的人羣飲用。

母雞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母雞本身也富含蛋白質,與黃耆搭配能有效補益氣血,提升人體免疫力,對於氣虛乏力、體虛畏寒、營養不良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2. 促進傷口癒合: 黃耆具有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對於手術後、外傷或慢性病患者,可以幫助傷口更快癒合,促進身體恢復。母雞湯富含膠原蛋白,也有助於修復組織,與黃耆相輔相成,加速傷口癒合。

母雞湯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母雞本身性平,加入白朮能增強其補氣養血的作用,並有助於脾胃消化吸收,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
  2. 補虛扶正: 白朮能補脾益氣,對於氣虛體弱者有很好的滋補作用。母雞湯本身具有一定的補虛效果,加入白朮後,能更有效地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體質,抵禦外邪侵襲。

母雞湯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益氣: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母雞肉性溫,與茯苓搭配,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氣血不足,尤其適合脾胃虛弱者。
  2. 滋陰補虛: 母雞湯本身滋陰補虛,而茯苓能補脾益氣,兩者相輔相成,可進一步提升湯品滋補效果,適合體虛乏力、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等症狀者。

母雞湯方劑中加入麻黃,看似奇怪,實則有其道理。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母雞肉性平,味甘,入脾胃經,能補益氣血、滋陰潤燥。二者相配,一散一補,相輔相成。

麻黃可宣發肺氣,使腠理開泄,促進汗液排出,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緩解因風寒所致的咳嗽、鼻塞、頭痛等症狀。母雞湯則能溫補脾胃,滋養氣血,提高人體抵抗力,減輕麻黃發汗的副作用。

因此,母雞湯方劑中加入麻黃,旨在發揮其解表散寒之功,同時藉由母雞的滋補作用,平衡藥性,達到整體療效。

母雞湯方劑中添加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潛陽: 牡蠣味鹹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之效。母雞性溫,可補益氣血,但過於燥熱,容易耗傷陰液。牡蠣加入其中,可緩解燥熱之性,平衡陰陽,達到滋陰潛陽的效果,使湯品更為平和,適合陰虛火旺、燥熱症候者食用。

2. 軟堅散結: 牡蠣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幫助消化吸收,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母雞肉富含蛋白質,但不易消化,加入牡蠣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提高營養的利用率,使湯品更易於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母雞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産後褥勞,虛汗不止」,屬產後氣血雙虧、陽氣虛弱之證。產後耗氣傷血,若調養失當,易致氣虛不能固攝津液,故見虛汗淋漓;同時因血虛失養、陽氣不振,而見倦怠乏力(褥勞)。母雞湯以血肉有情之品配伍補益藥物,旨在溫補氣血、固表止汗,兼以調和營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雌雞

    • 血肉填精:雞肉甘溫,尤選雌雞(屬陰),能補益精血,專治產後虛羸,《本草綱目》載其「補虛溫中,尤宜產後」。
    • 載藥上行:以雞汁煎藥,取其「同氣相求」,引藥力直達血分,增強補虛之效。
  2. 臣藥:當歸、熟地

    • 當歸:補血和血,兼能行氣,防補血藥之滯膩,尤宜產後血虛兼瘀者。
    • 熟地:滋陰填精,與當歸共補虧耗之陰血,奠定物質基礎。
  3. 佐藥:黃耆、白朮

    • 黃耆:益氣固表,直接針對「虛汗不止」,通過補肺脾之氣以實衛止汗。
    • 白朮:健脾益氣,助黃耆固表,同時健運中焦,化生後天氣血。
  4. 佐使藥:桂心

    • 溫通助陽:少量桂心(肉桂去粗皮)能溫通血脈、鼓舞陽氣,使氣血生化有源,兼能散寒止痛,防產後風寒內侵。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氣血同補:以雞肉、當歸、熟地補血,黃耆、白朮補氣,符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理,尤其適合產後氣隨血脫之證。
  • 標本兼治:黃耆固表治標(汗出),配伍當歸、熟地治本(血虛),輔以桂心溫陽,使氣血得溫則行,營衛調和而汗自止。
  • 建中焦以生血:白朮健脾,配合雞肉滋養,體現「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思維。

四、推論擴展應用

此方不僅限於產後,凡氣血虛弱、衛外不固之自汗、盜汗,或久病體虛、術後調養,均可加減化裁。若陰虛燥熱明顯(如舌紅少津),可去桂心,加麥冬、五味子以斂陰生津。

傳統服藥法


黃雌雞1只,當歸3錢,熟地3錢,黃耆3錢,白朮3錢,桂心3錢。
先以水7鐘煮雞汁至3鐘,每用汁1鐘煮藥。每服4錢,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產後虛弱,出虛汗不止者。若汗出不止,兼見心悸、氣短、乏力者,可加用生脈散;若汗出不止,兼見頭暈目眩、耳鳴、心煩失眠者,可加用天麻鉤藤飲;若汗出不止,兼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畏寒肢冷者,可加用附子理中湯。

相關疾病


肺結核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大量汗出(病危時)

相同名稱方劑


母雞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一。 組成:人參3錢,黃耆3錢,白朮3錢,白茯苓3錢,麻黃根3錢,牡蠣(煅)3錢。 主治:産後褥勞,虛汗不止。

母雞湯, 出處:《類證治裁》卷八。 組成:黃雌雞1隻,當歸3錢,熟地3錢,黃耆3錢,白朮3錢,桂心3錢。 主治:婦人産後褥勞,寒熱咳嗽,肌羸色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