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煎湯

MAI J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5%
心經 7%
膀胱經 7%
三焦經 7%
肝經 7%
膽經 7%
大腸經 7%
胃經 7%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麥煎湯

麥煎湯出自《金匱要略》,為治療小兒自汗的經典方劑。小兒自汗,是指小兒在沒有進行劇烈運動或處於高溫環境下,卻出現無故出汗的症狀。

組成

  • **麻黃:**性辛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 **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牡蠣:**性微寒味鹹,歸腎、肺、胃經,具有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功效

麥煎湯具有補氣、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等功效。臨牀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自汗、盜汗、遺尿、夜尿頻多等症。

用法

麥煎湯一般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小兒自汗症重者,可酌情加服1劑。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總結

麥煎湯是治療小兒自汗的有效方劑,具有補氣、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等功效。臨牀應用廣泛,療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黃耆、白朮、牡蠣、麻黃節。
加炒浮小麥,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黃耆、白朮、牡蠣為君藥,具有補氣固表、健脾燥濕、滋陰潛陽的功效。黃耆補氣固表,白朮健脾燥濕,牡蠣滋陰潛陽,三藥合用,共奏固表止汗之功。麻黃為臣藥,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用於助黃耆、白朮、牡蠣固表止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小兒自汗,症見汗出不止,面色蒼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不宜與其他發汗解表的中藥同用。

相關疾病


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麥煎湯, 出處:《幼科金針》卷上。 組成:黃耆、白朮、牡蠣、麻黃節。 主治:小兒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