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餅

羊肝餅

YANG GAN B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便》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20%
肝經 20%
腎經 20%
膽經 20%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羊肝餅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羊肝性涼,偏寒,與白朮搭配可中和其寒性,避免損傷脾胃,同時白朮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羊肝的吸收利用。
  2. 補肝益腎:白朮雖非肝腎藥,但其健脾益氣作用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間接補益肝腎。羊肝具有補肝益腎的功效,白朮的加入能協同其作用,提升補肝益腎的療效。

「羊肝餅」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牡蠣性寒鹹,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之效。羊肝性溫,易上炎,而牡蠣可抑制肝陽上亢,防止肝火旺盛,有助於穩定肝氣,避免頭暈目眩等症狀。
  2. 滋陰潤燥:牡蠣味鹹,能滋陰潤燥。羊肝性燥,容易耗傷陰血,而牡蠣則可補充陰液,滋潤肝臟,防止肝血虧虛,改善肝臟功能。

因此,在「羊肝餅」方劑中加入牡蠣,能有效平衡羊肝的燥熱之性,達到平肝潛陽、滋陰潤燥的功效,從而更好地調理肝臟,改善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羊肝餅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應用於:

  1. 小兒驚積,表現為左脅下有塊狀物
  2. 婦女血痕病症
  3. 發熱伴有身體瘦弱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核心藥物組成:

  1. 黑羯羊肝:味甘苦性涼,入肝經。傳統認為具有養肝明目、補血解毒的功效。在本方中作為主藥,既可補肝血,又能引藥入肝經,針對脅下積塊。

  2. 白朮:經小米泔水浸泡後炒製,增強健脾燥濕之功。此處白朮通過健脾以助運化,針對積滯內停的病機。

  3. 牡蠣:重劑量煅製使用,取其軟堅散結、重鎮安神之效。對小兒驚積有鎮驚安神作用,同時能消散脅下積塊。

  4. 黃蠟:作為黏合劑,同時具有緩釋藥物、保護肝臟的作用。

配伍特點:

  • 散補結合:牡蠣散結、白朮健脾、羊肝補肝,共奏消積不傷正之效
  • 內外兼治:內服藥物與外治法(井水降溫保持藥性)相結合
  • 標本同治:既治脅下積塊之標,又調肝脾功能之本

治療機轉推測:

  1. 針對「驚積」:牡蠣重鎮安神,白朮健脾助運,羊肝養肝鎮驚,三者配合可安定神志、消除積滯
  2. 針對「脅下積塊」:牡蠣軟堅散結,羊肝引藥入肝經局部,白朮助運化以防再生
  3. 針對「發熱瘦弱」:羊肝補肝血,白朮健脾胃,共奏扶正之功;牡蠣潛陽可能幫助退熱

劑型設計原理:

  • 竹葉包裹煮製:可能取其清熱之性,同時保護藥物成分
  • 與粟米同煮:既可顧護脾胃,又能引藥入中焦
  • 蠟餅夾肝法:保證藥物緩慢釋放,延長藥效

此方體現了中醫「肝脾同治」、「消補兼施」的治療思路,尤其針對小兒體質特點,採用溫和消散之法。

傳統服藥法


黑羯羊肝1具(去筋膜,切成方寸塊,中間割開相連),白朮1兩,(小米泔浸1宿,切成咀,陳壁上炒黃色,為細末1兩),左顧大牡蠣1個(重1斤者,炭火煅通紅,候冷,為細末1兩),真黃蠟1兩(溶化開,入前藥2味攪勻,乘熱成餅,照肝塊數目如肝塊大,其餅重2錢,小者重1錢5分)。
上將蠟餅夾於肝內,用竹葉包裹,以線縛之,入新砂鍋中,以水淹1寸,入粟米5-6合煮,以米熟為度,候冷,去竹葉。
任小兒食之,1次2-3塊。夏月將餅繫於井中,勿令色變味臭,小兒不肯食也。重者不過1肝2肝,輕者數塊則熱止,7日後則積消腹軟矣。
若積塊在右,為食積,不宜吃此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肝餅, 出處:《醫便》卷五。 組成:黑羯羊肝1具(去筋膜,切成方寸塊,中間割開相連),白朮1兩,(小米泔浸1宿,切成咀,陳壁上炒黃色,爲細末1兩),左顧大牡蠣1個(重1斤者,炭火煅通紅,候冷,爲細末1兩),真黃蠟1兩(溶化開,入前藥2味攪勻,乘熱成餅,照肝塊數目如肝塊大,其餅重2錢,小者重1錢5分)。 主治:小兒驚積,左脅下有塊;女人血痕,發熱瘦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