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膏
MU L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朱氏集驗方》卷十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膽經 33%
肝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牡蠣膏方劑中包含牡蠣,主要原因如下:
-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清熱利濕的功效。牡蠣的藥性與功效,正好可以針對一些肝腎陰虛、心煩失眠、驚悸不安、瘰癧結核等症狀,起到緩解和治療的作用。
- 牡蠣膏中,牡蠣往往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牡蠣常與龜板、鱉甲、珍珠母等藥材配伍,共同滋陰潛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陰虛陽亢、心煩不寐、驚悸不安、肝陽上亢等症狀。
總之,牡蠣在牡蠣膏方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促進疾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牡蠣膏」主治功效分析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記載了多種膏劑,其中「牡蠣膏」明確指出用於「治癰腫未成膿者」,並具有「拔毒」之效。以下將深入分析牡蠣膏的組成、功效及治療原理。
組成與藥性
牡蠣膏的組成非常簡單,僅以「白牡蠣(為末,以水調塗)」而成。牡蠣,性味鹹、微寒,歸肝、膽、腎經。其主要功效如下:
- 平肝息風: 牡蠣入肝經,能平息肝陽上亢,緩解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等症狀。
- 軟堅散結: 牡蠣具有軟化堅硬結塊之功,可用於治療癭瘤、痰核等病症。
- 制酸止痛: 牡蠣能制約胃酸分泌,緩解胃痛、胃酸過多等不適。
- 補肝腎、養心安神: 牡蠣入腎經,可滋補肝腎之陰,同時具有養心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
在《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牡蠣膏僅取牡蠣,研末後以水調和外敷,其應用主要著重於其 軟堅散結、拔毒 之效。
治療原理分析
針對「癰腫未成膿者」
「癰腫未成膿者」指的是瘡瘍初起,局部紅腫疼痛,但尚未化膿的階段。此時病邪多為熱毒壅滯,氣血不暢,導致局部腫脹疼痛。
- 軟堅散結: 牡蠣本身具有軟化堅硬結塊之功,外敷於癰腫初起之處,可幫助疏散鬱結之氣,軟化局部組織,有利於消腫。
- 拔毒: 牡蠣性味鹹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外敷於患處,可幫助拔除局部熱毒,抑制炎症的發展。
- 消腫止痛: 牡蠣本身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外敷可緩解局部腫脹疼痛。
與其他膏劑的比較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除了牡蠣膏,還記載了「鹿角膏」和「神效膏」。
- 鹿角膏: 使用鹿角尖磨醋塗抹,主要針對癰癤初起,能達到「內消」之效。鹿角性溫,具有活血散瘀之功,適用於氣血瘀滯的初期瘡瘍。
- 神效膏: 組成較為複雜,包括竈灰汁、蠣殼灰、糯米等,主要用於治療「癰疽,一切毒瘡」。相較於牡蠣膏,其應用範圍更廣,並以「拔毒」為主。
由此可見,不同膏劑的組成和功效各有側重,牡蠣膏主要針對「癰腫未成膿者」,突出其軟堅散結、拔毒之功。
總結
牡蠣膏以其簡單的組成和顯著的療效,成為治療癰腫初起的常用方劑。其治療原理在於利用牡蠣的軟堅散結、拔毒之效,幫助消散腫脹,緩解疼痛,並抑制炎症發展,促使病竈消散。在臨牀應用中,需辨證論治,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傳統服藥法
白牡蠣。
拔毒。
上為末。
以水調塗,乾則更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牡蠣膏,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二。 組成:白牡蠣。 主治:拔毒。主治:癰腫未成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