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吊蔯散

加吊蔯散

JIA DIAO CH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膽經 33%
肝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吊蔯散中添加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 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對於肝陽上亢、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症狀,牡蠣可起到平抑肝陽、安神定志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增強方劑整體的鎮靜安神功效。
  2.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 牡蠣具有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牡蠣可以幫助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功能,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吊蔯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急性濕疹」,屬中醫「濕瘡」、「浸淫瘡」範疇,多因濕熱蘊結肌膚,或外感風邪,濕毒浸溢所致。傳統外用方劑以清熱燥濕、斂瘡止癢為主要目標。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加吊蔯葉(石岩楓)

    • 性味歸經:大戟科植物多具苦寒之性,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炮製意義:以黃酒炒焙,可緩和其寒涼之性,並增強活血透散之效,助藥力深入肌膚。
    • 作用推論:主攻濕熱毒邪,清解皮膚紅腫熱痛,為方中君藥。
  2. 煅牡蠣

    • 傳統功效:煅後增強收斂固澀之性,能斂瘡生肌、吸附滲液。
    • 現代關聯:含碳酸鈣等成分,可中和皮膚酸性分泌物,減少刺激。
  3. 白疔散

    • 推測成分:可能為白礬(明礬)或其他礬類製劑,具燥濕止癢、殺蟲解毒之效。
    • 協同作用:與牡蠣共為臣藥,強化收濕斂瘡效果,適用於濕疹滲出液多者。
  4. 氧化鋅

    • 現代藥理:雖為西藥成分,但與中醫外用傳統(如爐甘石)思路相通,能隔離保護、消炎止癢。
    • 方劑融合:體現中西合用思維,直接對症處理急性濕疹的局部炎症反應。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清熱解毒(加吊蔯)→ 燥濕收斂(白疔散、牡蠣)→ 保護修復(氧化鋅)」三層作用:

  1. 治標:快速緩解濕疹急性期的紅腫、滲液、搔癢。
  2. 治本:透過燥濕與斂瘡,調節皮膚局部濕熱環境,阻斷病理循環。
  3. 劑型靈活:粉末外撲或油膏調敷,適應不同皮損狀態(乾性、滲出性)。

總結:方劑組成兼顧傳統藥性與實用效應,體現中醫外治「清、斂、護」的立體思維。

傳統服藥法


加吊蔯葉(烘乾,加黃酒少許炒焙)62克, 煅牡蠣31克, 白疔散15克, 氧化鋅9克。
上為細末,調勻即成,或以清油、花生油製成油膏。
外用。
加吊蔯為大戟科植物石岩楓,俗名木梗梨頭草、馬西草、吊鈎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吊蔯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加吊蔯葉(烘乾,加黃酒少許炒焙)62g,煅牡蠣31g,白疔散15g,氧化鋅9g。 主治:急性濕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