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牡蠣粉方劑中,以牡蠣為主要成分,乃因其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以下功效:
- 平肝潛陽:牡蠣能平息肝陽上亢,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耳鳴、失眠等症狀。
- 軟堅散結:牡蠣具有軟化堅硬腫塊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瘰癧、癭瘤、乳腺增生等疾病。
因此,牡蠣粉方劑以牡蠣為主要成分,旨在通過其平肝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牡蠣粉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盜汗」。盜汗指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出汗,醒後即止,多因陰虛內熱、衛表不固或心血不足所致。古代醫家以收斂止汗、固表益氣為治則,此方通過外用撲粉形式,直接吸附汗液並調理皮膚腠理。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牡蠣粉(主藥)
- 性味鹹澀、微寒,歸肝腎經。
- 傳統功效:斂陰潛陽、固澀止汗,善治虛熱浮越或體虛不固之汗證。外用能吸附汗液,收斂毛孔。
麻黃根(佐藥)
- 與發汗的麻黃莖相反,麻黃根專於「止汗」。
- 性味甘平,走表固衛,收斂津液,《聖濟總錄》用「麻黃(不去節)」可能加強固表之效。
蒺藜子(輔藥)
- 此處應為「刺蒺藜」(白蒺藜),性苦辛平,疏風止癢。
- 推測用途:盜汗若伴皮膚潮濕搔癢,蒺藜可疏風止癢,協調局部氣血。
熟朱砂(佐藥)
- 性甘微寒,傳統外用有清熱安神之效。
- 可能作用:夜間盜汗或兼心煩者,朱砂能清心降火,助眠斂汗。
白朮粉/白米粉(佐藥)
- 《聖濟總錄》改白朮為「白米粉」,差異在於:
- 白朮健脾益氣,內培中焦以固表;
- 白米粉(粳米製)外用則吸濕斂汗,物理性吸附多餘汗液。
- 《聖濟總錄》改白朮為「白米粉」,差異在於:
胡燕脂/胡燕屎(輔藥)
- 「胡燕脂」可能為燕巢泥土或燕子分泌物,性不明,推測有吸濕收澀作用;
- 《聖濟總錄》用「胡燕屎」,《本草綱目》載其「解毒利尿」,或取其乾燥之性。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機轉
此方以「收斂止汗」為核心,結合內病外治理念:
- 直接吸附:牡蠣粉、白米粉、胡燕脂/屎等具吸濕特性,減少皮膚表面汗液。
- 固表調衛:麻黃根固護腠理,白朮(若用)健脾以充實衛氣。
- 兼清內熱:朱砂清心,蒺藜疏風,防止汗出鬱熱。
整體配伍簡要,符合古代外治盜汗的思路,針對「腠理不固」或「陰虛內熱」之輕證,透過局部調理緩解症狀。
傳統服藥法
麻黃根3分,牡蠣粉3分,蒺藜子2兩,熟朱砂半兩(末),白朮粉6分,胡燕脂1兩。
上為細末,絹袋盛之,夜臥汗出傅之。
方中麻黃根、白朮粉、胡燕脂,《聖濟總錄》作麻黃(不去節)、白米粉、胡燕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夜間盜汗
相同名稱方劑
牡蠣粉, 出處:《金匱鉤玄》卷中。 組成:牡蠣粉。 主治:盜汗。
牡蠣粉,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五。 組成:牡蠣粉2兩,麻黃根1兩,蛇床子半兩,乾薑半兩。 主治:諸汗。
牡蠣粉,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五。 組成:牡蠣粉2兩,麻黃根1兩,赤石脂1兩,糯米粉1兩。 主治:止盜汗最佳。主治:諸汗。
牡蠣粉, 出處:《醫心方》卷十三引《玄感傳屍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麻黃根3分,牡蠣粉3分,蒺藜子2兩,熟朱砂半兩(末),白朮粉6分,胡燕脂1兩。 主治:傳屍骨蒸,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