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膏子
BAI GAO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八七引《經驗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膽經 33%
肝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膏子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牡蠣味鹹寒,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白膏子方劑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牡蠣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使患者心神安定,睡眠改善。
-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牡蠣性滑,具有軟堅散結、化痰止咳之功。白膏子方劑中常配伍其他化痰止咳藥物,牡蠣能增強藥效,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胸悶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膏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頑癬、疥癩、一切癢瘡」,皆屬皮膚風濕熱毒蘊結、久治不癒之症。
- 頑癬:皮膚增厚、乾燥脫屑、搔癢劇烈,反覆發作,多因風濕熱邪鬱滯肌表。
- 疥癩:泛指疥瘡及類似疥瘡的皮膚病變,表現為丘疹、水皰、夜間劇癢,或因蟲毒、濕熱所致。
- 一切癢瘡:泛指以搔癢為主的皮膚潰爛、濕疹等,多因血燥風熱或濕毒浸淫。
此方外用,以「劫毒殺蟲、燥濕止癢」為核心,針對皮膚病邪深伏、纏綿不癒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分析
北硫黃(硫黃)
- 性味:溫,酸,有毒。
- 功效:殺蟲止癢、燥濕解毒,為治疥癬要藥。
- 機理:硫黃加熱後生成硫化氫,能溶解角質、抑制皮膚寄生蟲及微生物,故對疥蟲、真菌有效。
砒霜(砷石)
- 性味:大熱,辛酸,有大毒。
- 功效:蝕瘡去腐、殺蟲攻毒。
- 機理:砷化合物能強效殺滅寄生蟲與病原體,並腐蝕異常增生組織(如厚痂),但需嚴控劑量以防傷正。
臘月豬脂
- 性味:甘涼,潤燥。
- 功效:潤膚緩毒、調和藥性。
- 機理:作為基質,能助藥滲透肌膚,同時緩和硫黃、砒霜之烈性,避免過度刺激。
加減邏輯:
- 春季加桕油(烏桕油)、減豬脂:春主風木,皮膚易燥癢,桕油性涼,可清熱解毒,替換部分豬脂以防過膩。
- 夏季加煅千年石灰:夏主濕熱,石灰燥濕收斂,助殺蟲止癢,適合膿瘡滲液者。
(二)治療原理推論
- 以毒攻毒:硫黃、砒霜均具毒性,但對頑固性皮膚病邪(如蟲、菌、濕毒)有強效抑制、破壞作用。
- 燥濕殺蟲:硫黃燥濕,砒霜蝕瘡,針對疥癬滲液、腐爛組織,能拔毒外出。
- 透皮引藥:豬脂為媒介,助藥深入病所;石灰或桕油隨季節調節,兼顧氣候對病機的影響。
(三)適用特點
- 外用劫法:趁搔癢時「瘡靨動搖」,藥力易滲入,強調「擦得入肉」,直達病根。
- 避開黏膜:因砒霜、硫黃刺激性強,禁用於眼、陰部等脆弱部位。
此方體現古代「峻藥緩攻」思維,以猛藥治頑疾,但需精準把握外用範圍與劑量。
傳統服藥法
北硫黃2兩(別研如粉,舶硫黃亦可), 砒霜1錢半(別研), 臘月豬脂8兩(熬淨)。
上以豬脂,重陽燉烊,入二味(研末)和勻,瓷盒密收,勿令泄氣。
春加桕油,減豬脂;夏加煅過千年石灰,船灰亦可。乘癢搔動瘡靨,以指蘸藥擦之,不要藥多,只要擦得入肉。休敷面目及男女前後陰、奶上;休洗熱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痲風 [漢生氏病]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白膏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六九引《新效方》。 組成:北硫黃2兩(别研如粉,舶硫黃亦可),砒霜1錢半(别研),臘月豬脂8兩(熬淨)。 主治:頑癬,疥癩,一切癢瘡。
白膏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七引《經驗良方》。 組成: 白膏子(《醫方類聚》卷一八七引《經驗良方》。)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七引《經驗良方》。組成:牡蠣少許。主治:接骨。 。 主治:接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