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白朮散

MU LI BAI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21%
膀胱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1%
腎經 9%
膽經 9%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牡蠣白朮散中包含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潛陽安神、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牡蠣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2.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與牡蠣搭配使用,能協同作用,既能安神定志,又能健脾利濕,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因此,牡蠣在牡蠣白朮散中起着安神、軟堅的作用,與白朮相輔相成,共同治療心悸失眠、脾虛濕困等症狀。

牡蠣白朮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牡蠣性寒,入肝腎經,能滋陰潛陽。二者合用,可平衡寒熱,健脾利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
  2. 固澀止瀉:白朮能固澀止瀉,牡蠣則能收斂止瀉。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固澀止瀉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虛濕盛、久瀉不止的患者。

牡蠣白朮散中添加防風,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痙: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痙止痛的功效。牡蠣白朮散主治脾虛濕盛、氣機不暢所致的腹痛、腹瀉、肢體麻木等症,而防風可協助散寒祛風,緩解氣機阻滯,進一步止痛止痙,協同白朮健脾燥濕之效。
  2. 協調藥性: 方中牡蠣性寒,白朮性溫,加入性溫的防風可調節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使其更適合脾虛濕盛者使用。此外,防風還有助於引藥入脾,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牡蠣白朮散主治功效分析

牡蠣白朮散,一方劑名,其組成包含煅牡蠣、白朮與防風三味藥材。綜觀諸多古籍醫書,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漏風證」,其核心病機可歸納為「風虛多汗」、「表虛不固」。

病機分析

「漏風證」的主要表現為:

  • 多汗: 患者容易出汗,且汗量多,尤以進食時更為明顯,呈現「食則汗出如洗」之象。
  • 惡風: 患者體表虛弱,易受風邪侵襲,故常有惡風之感。
  • 少氣: 部分患者會伴隨氣虛、乏力等症狀。
  • 久病轉化: 若此證久不治療,可能導致津液耗損,進而轉化為消渴(糖尿病)。

此證的形成,多因體虛,腠理不固,導致衛外功能失調,營衛不和,而致汗液外洩不止。此時,風邪容易侵入體內,加重汗出,形成惡性循環。

治療原理

牡蠣白朮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牡蠣: 煅牡蠣性微寒,味鹹,具有平肝息風、固精止渴之功。其收斂固澀之性,可有效止汗。同時,其味鹹可入腎,具有固精之效,兼顧了因汗多導致的津液耗損。
  • 白朮: 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燥濕、和胃止瀉之效。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白朮可健運脾胃,以增強氣血生化,從根本上改善體虛之症。脾胃健旺,則可有效化濕,緩解因濕邪停滯所致的相關症狀。
  • 防風: 防風性溫,味辛,具有祛風解表、散寒除濕之效。其可發散體表風邪,疏通腠理,使衛氣外達,從而達到固表止汗的目的。同時,防風的辛散之性,亦有助於祛除體內潛在的風寒濕邪。

三藥合用,牡蠣收斂固澀,以止汗;白朮健脾益氣,以培補正氣,增強防禦力;防風祛散表邪,以固護表衛。三者相輔相成,使正氣充盛,腠理固密,汗液得斂,風邪難入。

總結

牡蠣白朮散的功效主要為固表止汗、益氣健脾、祛風除濕。此方適用於治療因體虛、腠理不固所致的漏風證,症見多汗、惡風、少氣等,尤以進食時汗出為甚者。若久不治療,可能轉化為消渴病。此方劑的應用體現了「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适用于气虚不固、汗出不止的患者。若患者有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可在本方中加入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若患者有阴虚内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症,可在本方中加入生地、麦冬等滋阴清热之品。

相同名稱方劑


牡蠣白朮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九。 組成:牡蠣(煅)1錢,白朮(炒)2錢,防風2錢。 主治:漏風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