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汗方
FEN H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77)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20%
膽經 20%
肺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粉汗方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斂汗止瀉: 牡蠣味甘鹹寒,性收澀,能斂汗止瀉。對於因氣虛汗多、脾虛泄瀉等症狀的患者,牡蠣能收斂汗液,固澀腸胃,緩解汗出不止和腹瀉問題。
- 滋陰潛陽: 牡蠣具有滋陰潛陽的作用,能抑制陽氣外泄,對於陰虛火旺、虛汗不止等症狀,牡蠣可以滋陰降火,減少汗液分泌,達到止汗的目的。
粉汗方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效,可驅散外感風寒,解除肌表風邪,對於因風寒外襲所致的汗出不暢、鼻塞、頭痛、發熱等症狀,能起到迅速解表的作用。
- 宣肺利氣: 麻黃兼具宣肺利氣的功效,能通暢氣道,緩解肺氣鬱滯,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氣喘、咳痰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粉汗方中麻黃的應用,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劑量調整,避免過量使用而導致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粉汗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盜汗,腠理開疏」,即夜間不自覺出汗、毛孔疏鬆不固之證。中醫認為盜汗多因陰虛內熱或衛陽不固,致津液外泄;而「腠理開疏」則提示體表防禦機能失調,無法斂汗。本方通過外敷局部,直接收斂固表,針對性強。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牡蠣(燒,研如粉)
- 性味鹹澀微寒,煅燒後增強固澀之性。
- 《本草綱目》載其能「化痰軟堅,清熱除濕,止心脾氣痛、赤白濁,消疝瘕積塊,癭疾結核」,此處取其「煅用止汗」之功,直接收斂止汗,填補腠理空隙。
麻黃根
- 與麻黃莖發汗作用相反,《本草正義》言其「專主止汗」,性平味甘,走表固衛氣。
- 其末外敷可協助牡蠣斂汗,共奏「閉塞毛孔」之效,尤其針對睡中汗出。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推
- 物理性固澀:二藥均為細末,外敷時形成粉狀屏障,吸附汗液並堵疏漏之腠理。
- 藥性協同:牡蠣偏重「潛陽收斂」,麻黃根專於「固表止汗」,一靜一動(麻黃根引藥走表),使藥力集中於體表。
- 病機對應:針對盜汗的「虛性開泄」,不直接清熱或滋陰,而以「外治法」速效治標,反映古人「急則治標」的思維。
總評
此方簡約而專注,體現外治法的特色。其原理結合藥性與物理作用,直接處理「汗出」症狀,符合「腠理開疏」這類表虛不固的病理特點。然須注意,外敷雖能暫止汗,若內在陰陽失調未調,需配合內服藥標本兼治。
傳統服藥法
牡蠣半斤(燒,研如粉),麻黃根1兩(搗羅為末)。
2味同拌勻,寢寐中有汗處,使人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粉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牡蠣半斤(燒,研如粉),麻黃根1兩(搗羅爲末)。 主治:盜汗,腠理開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