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湯

Mu L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腎經 15%
肝經 15%
心經 10%
脾經 10%
膀胱經 8%
膽經 8%
心包經 6%
胃經 4%
肺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牡蠣湯中加入麻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牡蠣性寒,善於收斂,能滋陰潛陽,治虛寒泄瀉、心悸失眠等症。但其收斂之性過強,容易造成氣機鬱滯,不利於陽氣生發。而麻黃性溫,能發散風寒,通陽化氣,可解牡蠣收斂之弊,使藥性平衡,達到治療目的。

例如,若患者陽虛畏寒,伴有腹瀉或心悸,則可使用牡蠣湯,加入麻黃以溫陽散寒,利氣止瀉,改善症狀。

牡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甘草性甘,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緩解藥性、調和諸藥的功效。加入甘草能中和牡蠣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傷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牡蠣的滋陰潛陽功效,使藥力更為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甘草能緩解牡蠣的收斂作用,避免出現便祕等副作用。

總之,甘草在牡蠣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和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其藥性更為平和,更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牡蠣湯中包含牡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鎮心安神之功效。 牡蠣性寒,能清熱降火,緩解心煩失眠、口渴咽乾等症狀;鹹味入腎,有助於滋陰潛陽,平抑肝陽,達到鎮定安神之效。
  2. 牡蠣富含碳酸鈣、磷酸鈣、蛋白質等成分,能有效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的甲狀腺腫大、心悸、失眠等症狀。 牡蠣中的這些成分可以調節甲狀腺激素分泌,降低其過度活躍性,從而改善症狀。

牡蠣湯中加入蜀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牡蠣性寒,擅長收斂鎮驚,但單獨使用可能過於寒涼。蜀漆性溫,具有止瀉止痛、溫陽散寒之效。兩者配伍,一寒一溫,寒能制熱,溫能助寒,既能發揮牡蠣的鎮驚安神之效,又能避免寒性過於強烈,達到溫和調理的效果。
  2. 針對病症,標本兼治:牡蠣湯主要治療心悸不安、失眠多夢、驚恐恍惚等症,而蜀漆除了溫陽散寒外,還具有一定止瀉止痛的作用。對於某些伴有脾胃虛寒、腹痛便溏的患者,蜀漆的加入可以兼顧脾胃調理,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主治功效


牡蠣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麻黃、甘草、牡蠣、蜀漆,具有發汗解表、清熱解毒、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婦女懷孕期間因受寒引起的流產或早產。

根據古籍《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一種中藥方劑——牡蠣湯,這副藥方的主要成分和用法如下:

  • 牡蠣(需燒至通紅):3分
  • 龍膽草:3分
  • 升麻:3分
  • 麥門冬(要去掉心部,並烘焙乾):3分
  • 甘草(要炒至焦黃):3分
  • 犀角(需要研磨成粉):半兩
  • 蒿本:半兩
  • 桂枝:半兩

以上藥材需要研磨成細末。

服用方法: 每次取4錢(古代計量單位,相當於現在的約12克)的藥粉,加入一大碗水(約250毫升),煮沸後繼續熬煮至剩餘約八成水量,然後過濾掉藥渣,趁熱喝下。喝完藥後,應保持溫暖並避免吹風受寒。

傳統上,這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子宮受寒而導致的孕期異常出血,以及男性遺精等問題。

傳統服藥法


牡蠣(燒令通赤)3分,龍膽3分,升麻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甘草(炙)3分,犀角(鎊)半兩,蒿本半兩,桂半兩。
上為散。
每服4錢匕,水1大盞,煎至8分,去滓熱服。溫覆,即避風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具有發汗散寒的作用,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悸頭部發熱陰囊濕冷心律不整心臟病遺精肺結核瘧疾子宮崩漏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腹瀉心情煩燥小便疼痛月經期間過長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牡蠣湯, 出處:《産論》。 組成:桂枝3錢,澤瀉3錢,龍骨3錢,牡蠣3錢,甘草1分。 主治:子宮受寒,孕而遺精。

牡蠣湯, 出處:《外台》卷五引《傷寒論》。 組成:牡蠣4兩(熬),麻黃4兩(去節),甘草3兩(炙),蜀漆3兩(若無用常山代之)。 主治:牝瘧多寒者。

牡蠣湯,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烏賊魚骨1兩,牡蠣1兩,桂心1兩,乾薑3分,黃耆3分,白芷3分,五色龍骨1兩半,熟乾地黃1兩半。 主治:婦人漏下五色不止,淋瀝連年,黃瘦萎瘁。

牡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 組成:牡蠣(燒令通赤)3分,龍膽3分,升麻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甘草(炙)3分,犀角(鎊)半兩,蒿本半兩,桂半兩。 主治:女勞疸,額上汗出,四肢虛煩,日晡發熱,小便自利。

牡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組成:牡蠣(煅過,研)半兩,白頭翁(焙)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犀角(鎊)半兩,艾葉(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桑寄生(銼)半兩,黃柏(去粗皮,蜜炙,銼)3分,黃連(去須,炒)3分,黃芩(去黑心)3分,升麻3分,酸石榴皮(炙)3分。 主治:諸熱毒痢,下黃汁及如赤爛豆汁,如赤帶狀,又如魚腦,壯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