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汗散

發汗散

FA H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1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肺經 22%
大腸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11%
脾經 11%
心經 11%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發汗散中加入綠豆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具清熱解毒之效。發汗散多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等症狀,綠豆粉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熱證,使發汗更加順暢。
  2. 利濕解暑:綠豆粉亦具有利濕解暑的功效。發汗散發汗後,容易導致體內津液流失,綠豆粉可補充水分,利濕解暑,防止汗出過多而傷津。

總之,發汗散加入綠豆粉,可協同藥物清熱解毒、利濕解暑,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發汗散中包含麻黃,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發散風寒,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表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麻黃能通過發汗解表,驅散外邪,達到治療目的。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發汗散中其他藥物如桂枝、白芷、防風等,也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與麻黃配合使用,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改善患者症狀。

發汗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發汗散以辛溫發汗為主,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甘草可緩解辛溫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避免燥熱傷陰,使發汗作用更柔和,更適合體質偏虛弱者使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作用。與其他發汗藥材配合,可增強發汗散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更能提高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發汗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感冒風寒」,屬外感表證初起,症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肢體痠痛等。其功用「發汗解肌」,意指通過發散表邪、疏通肌腠,促使風寒隨汗而解,恢復營衛調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葛根(君藥)

  • 解肌退熱:葛根辛涼,能升發陽氣、透邪外出,善治項背強痛(太陽經腧不利),解除肌肉緊束感。
  • 生津舒筋:其性輕揚,發汗而不過耗津液,適合風寒初起兼輕微化熱之象。

2. 黃芩(臣藥)

  • 清泄裏熱:苦寒之性可制衡風寒鬱久化熱之潛在趨勢(如口微渴、脈略數),防止邪熱內傳。
  • 與葛根協同:一散一清,既開表邪出路,又杜絕熱邪內陷,構成「解表清裏」雛形。

3. 芍藥(佐藥)

  • 調和營血:酸斂陰柔,能緩和葛根、黃芩的辛散苦燥之性,防過汗傷陰。
  • 柔筋止痛:配合葛根舒緩外邪束縛所致的筋脈拘急,增強解肌之效。

配伍特點與原理

  • 辛涼配苦甘:葛根(辛涼解表)+黃芩(苦寒清裏)+芍藥(甘酸益陰),形成「微汗透邪、兼顧護陰」的結構。
  • 表裡雙解傾向:雖以發汗為主,但黃芩的存在提示此方可能用於風寒夾輕微裏熱(如初起化熱未甚),或素體陽盛者外感。
  • 小兒適應調整:劑量分次頻服(1歲兒分3次),考量小兒臟腑嬌嫩,避免藥力過猛。

總結

此方以解肌發汗為核心,佐以清熱護陰,體現「汗而勿傷」的辨證思路。適用於風寒表證初起、邪淺未深,或兼見輕微化熱徵兆者。後世「柴葛解肌湯」等方劑或受此配伍啟發。

傳統服藥法


芍藥6分,黃芩6分,葛根6分。
發汗解肌。
上切。
以水3升,煮取1升,分4次服。1歲兒分3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發汗散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發汗散, 出處:《串雅內編》卷一。 組成:綠豆粉、麻黃(去根節)、甘草各等分。 主治:感冒風寒。

發汗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芍藥6分,黃芩6分,葛根6分。 主治:發汗解肌。主治:少小傷寒。

發汗散, 出處:《集驗良方》卷二。 組成:雄黃(水飛)4分,辰砂(水飛)2錢,火消4分,麝香1分,金箔5張。 主治:一切瘟疫傷寒,身熱口渴,頭疼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