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壓掌散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壓掌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表現為鼻塞、流清涕、咳嗽、發熱等症狀。麻黃能促進汗液排出,驅散風寒,緩解表證。
- 宣肺止咳: 麻黃還能宣肺通竅,利氣化痰,對風寒所致的咳嗽、氣喘也有緩解作用。壓掌散中的其他藥物,如杏仁、甘草等,也有宣肺止咳的功效,與麻黃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總而言之,麻黃在壓掌散中發揮着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壓掌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刺激性的作用。壓掌散中可能包含較烈性的藥物,甘草可中和其燥烈之性,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負擔。
-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效,如清熱解毒、緩解疼痛、滋陰潤肺等。在壓掌散中,甘草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療效,增強藥物整體的治療效果。
壓掌散中加入銀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銀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掌心疼痛、麻木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
- 通絡止痛: 銀杏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能疏通經絡,緩解因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而引起的掌心疼痛、麻木等症狀,具有治療效果。
因此,壓掌散中加入銀杏,可以發揮其活血化瘀和通絡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掌心疼痛、麻木等症狀的目的。
主治功效
壓掌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壓掌散,古籍記載為治療「男婦哮喘痰嗽」之方劑,其組成藥物簡潔,主要以麻黃、炙甘草、銀杏(白果)三味藥材為主。 不同醫籍雖在劑量及服用方法略有差異,但核心組成並未改變,反映出其治療策略的穩定性。
治療原理分析:
壓掌散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組成藥材的協同作用上:
**麻黃:**性味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麻黃中的麻黃鹼成分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達到擴張支氣管、緩解氣喘的作用。 在壓掌散中,麻黃擔當主要的宣肺平喘角色,利於氣機宣降,改善呼吸困難。 不同醫籍中,對麻黃去節與否,以及用量上略有出入,這可能與不同體質或病情的輕重程度相關。
**炙甘草:**性味甘溫,具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的功效。甘草不僅能緩解麻黃的峻猛之性,避免其刺激性過強,還能調和藥性,使藥效協調一致。 此外,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止咳作用,可以輔助緩解咳嗽症狀。
**銀杏(白果):**性味甘苦平,具有止咳平喘、化痰止嗽的功效。銀杏中的成分可以改善支氣管的通暢度,並具有化痰作用,有利於清除痰液,緩解氣喘及咳嗽。
綜上所述,壓掌散的治療原理是通過麻黃宣肺平喘,以解表散寒,疏通肺氣;銀杏化痰止嗽,以清除痰飲,改善呼吸;而甘草則調和藥性,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從而達到治療哮喘及痰嗽的目的。 方中三藥合用,攻補兼施,標本兼顧,共同作用於肺與脾,以改善呼吸系統功能。 不同醫籍記載的劑量及服用方法差異,可能體現了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藥物劑量和服用時間的調整。 例如,臨臥服用,可能更利於藥物發揮作用,緩解夜間哮喘。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節)2錢半,甘草(炙)2錢,銀杏45個(捶破)。
水1鐘半,煎至7分,臨臥時溫服。
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引作"鴨掌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壓掌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麻黃(去節)2錢半,甘草(炙)2錢,銀杏4-5個(捶破)。 主治:男女哮喘痰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