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甘草湯

MA HUANG FU ZI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21%
心經 21%
胃經 11%
膀胱經 11%
腎經 9%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附子甘草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對於寒邪客肺,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氣喘等,麻黃可驅散寒邪,使汗出而解表。
  2. 宣肺通竅:麻黃亦有宣肺通竅之功,能開通肺氣,使呼吸道通暢。對於寒邪阻肺,導致肺氣不宣,症見呼吸困難、胸悶氣促等,麻黃可宣肺利氣,改善呼吸道症狀。

麻黃附子甘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麻黃性溫,附子性熱,皆偏燥烈,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既可調和麻黃、附子之燥烈,避免傷陰,又能增強藥效。

2. 解毒護脾:麻黃、附子雖有溫陽散寒之效,但亦有毒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經,具有解毒護脾的功效,可以減輕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保障用藥安全。

麻黃附子甘草湯中包含附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可溫補陽氣,散寒止痛。麻黃附子甘草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肺,陽氣不足的証候,如外感風寒、喘咳氣促、肢體畏寒等,附子可溫陽驅寒,助麻黃發汗解表。
  2. 回陽救逆: 附子可回陽救逆,用於危重病症,如陽氣衰微、脈微欲絕、四肢厥冷等。在麻黃附子甘草湯中,附子可增強麻黃的發汗作用,並可防止汗出過多而損傷陽氣。

主治功效


麻黃附子甘草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眾多醫書古籍的記載,麻黃附子甘草湯主要用於治療素體陽虛,感受風寒,或腎陽不足,風濕外侵所致的病症,具體表現為:

  • 少陰病初起(二三日內):症見惡寒、不發熱或微熱、脈微細、但欲寐、精神萎靡、面色不澤、小便色白,且無明顯裏證(如吐利、腹痛等)。
  • 寒厥:病人出現寒熱而厥,面色不澤,精神迷糊,甚至出現脈象微弱或消失的危急情況。
  • 少陰水病:全身浮腫,特別是上半身腫脹,伴有少氣、脈沉等症狀。
  • 中寒少陰:在疾病初期,出現輕微的發汗症狀。

治療原理

麻黃附子甘草湯的治療原理,可以用「溫陽散寒,微發其汗」八個字概括。方中三味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扶陽解表、散寒利水的目的:

  •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在此方中主要起到發散風寒、宣通陽氣的作用。通過「微發其汗」,將外邪從體表驅逐出去。但又不同於麻黃湯的大發汗,避免傷及本已虛弱的正氣。
  • 附子:辛熱,溫裡散寒,補火助陽,回陽救逆。在此方中主要起到溫補腎陽、扶助正氣的作用。對於素體陽虛或腎陽不足的患者,附子能夠補充體內陽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並協助麻黃將寒邪驅逐。
  • 甘草:甘平,調和諸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在此方中主要起到調和藥性、緩解麻黃辛溫燥烈的作用,並能益氣和中,防止發汗太過。同時甘草又能益氣,和附子共用有補益作用,使發汗有源。

三藥合用,既能溫陽散寒,又能微發其汗,達到「發中有補」的效果。對於陽虛體質感受風寒,或腎陽不足導致的水濕停留,麻黃附子甘草湯能夠溫陽化氣,利水消腫,使邪氣得以外散,正氣得以恢復。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多次強調「微發其汗」,這體現了該方劑的精妙之處。對於陽虛患者,不宜大汗淋漓,以免耗傷陽氣。麻黃附子甘草湯通過精確的藥物配伍和劑量控制,達到輕微發汗的目的,既能祛邪,又不傷正,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此外,古籍中也將此方與麻黃附子細辛湯進行比較,指出二者的區別在於細辛與甘草。細辛辛散之力更強,因此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發汗作用更強,適用於表寒更重的情況。而麻黃附子甘草湯則更為溫和,適用於表寒較輕或陽虛更為明顯的患者。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總結

麻黃附子甘草湯是一個經典的溫陽散寒方劑,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在古代醫學典籍中得到了充分的闡述。通過對這些古籍內容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該方劑的配伍精髓和臨床應用價值。其「溫陽散寒,微發其汗」的治療原則,以及「發中有補」的藥物配伍,對於指導現代中醫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相關疾病


全身性水腫怕冷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附子甘草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麻黃(去節)2兩,甘草(炙)2兩,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主治:溫經解表。主治:素體陽虛,感受風寒,惡寒,不發熱,或有微熱,苔白,脈沉;腎陽不足,風濕外侵,通身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